(3)《眼中的砂粒》:长篇小说的突破
由于印度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往的长篇小说,都喜欢从历史中去寻找素材。即使写现实的,一般都是以夸张和想象的故事来吸引读者。泰戈尔的创作也不例外。所以长篇小说《眼中的沙粒》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它是印度近代文学中第一部成功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这无论对泰戈尔的创作,还是对印度文学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女主人公比诺迪妮美丽端庄,并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在12岁时嫁给一个病弱的男子,不久男子死了,她成了寡妇。她的远房亲戚拉兹洛希把她带到加尔各答,帮做家务。拉兹洛希的独生子莫汉德罗是医科大学生,正沉浸于新婚的甜蜜之中。比诺迪妮将这个家弄得有条不紊,并与新婚的女主人阿莎成了好朋友。阿莎要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她自己取名为“眼中的砂粒”,意为她是个寡妇,她的美只能给他人带来痛苦。由于阿莎不会操持家务,让莫汉德罗越来越感觉离不开比诺迪妮,并厌弃阿莎来追求她。比诺迪妮觉得莫汉德罗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就拒绝了他。她觉得莫汉德罗的朋友比哈里才是自己的理想中的人,并追求他。比哈里也爱着她,但他碍于朋友的友谊不愿相争,他总是躲着她,造成了双方的误会。莫汉德罗终于回心转意,与阿莎合好。比哈里也表示要与比诺迪妮结婚,但她不愿因此而降低比哈里的种姓而拒绝。在拉兹洛希的病床前,大家都合解了。比诺迪妮想参与比哈里的慈善事业,他却失去了勇气,她决定到圣城贝拿勒斯过隐居生活。
一个个性鲜明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比诺迪妮,的确与印度传统的女性大不一样。虽然她是寡妇,但她为了追求爱情,不再表现出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传统思想。她是一个把想法付诸于行动的人。她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具有很高的才智,更富于激情。
泰戈尔并没有把她作为印度新型女性来塑造,而是站在道德家的立场上,在同情她时又予以谴责。他让比诺迪妮去过隐居生活,还是剥夺了她追求爱情和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对个体生命而言,同情不过是道德家最虚伪的崇高品质。比哈里这个具有新思想的社会改革者,正是表达泰戈尔理想的小说人物。我们就不难发现泰戈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所以,这部小说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它在泰戈尔的创作和在印度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