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食品行业现状及分析05


5.1我国肉食品行业的优势。

 

  5.1.1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肉食品消费市场。目前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达48kg左右,人均年肉类消费达到438元,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大的肉类市场。据有关部门预计,下个世纪的前10年,我国肉类消费仍可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很明显,中国肉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国内肉食品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5.1.2我国肉食品还具有成本价格上的优势。因为活体牲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我国的肉食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相应较低,且有肉质独特的土种家畜家禽,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据专家测算,我国主要肉类的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牛、羊价格按加入WTO后减去基期平均水平计算,分别低57%、84%和54%。另外,我国肉食品的生产加工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这些优势都对我国肉食品产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5.1.3我国肉食品行业开放较早,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外资与中外合资肉食品加工企业已经有数百家,民营加工企业更是遍布全国。多年来我国肉食品行业在组织形式、产品结构、技术进步和营销方式等方面的积极变化,意味着我国肉食品产业已经接受过市场竞争的洗礼,积累了和国际市场对接的经验。

 

  5.2我国肉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后,上述优势并不能抵消我国肉食品产业某些方面的缺憾。据了解,我国肉食品产业的突出弱点是我国肉食品在卫生标准和品质质量上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

 

  还有我国的肉食品绝大部分属于初加工性质,产品附加值低,保鲜和货架期短,市场适应能力差,冷冻肉、热鲜肉仍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小包装冷却肉和低温熟肉制品,而我国中低档的高温火腿肠仍占较大比例,旅游休闲肉制品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此外就是肉类加工的综合利用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国许多肉类加工的副产原料被废弃不用,未能通过加工增值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此外,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也已成为中国肉食品加工业的肘腋之患。以上这些弱点,如不尽快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加入WTO后,我国肉食品产业仍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