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食品行业现状及分析04


4.1国内肉类市场需求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国家,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海内外的专家和商家都十分重视中国的食品市场。随着我国政府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允许外资进入我国零售商业,国外资本更加看好在我国投资超市和连锁店。2000年,我国内陆省份的超市已经赶上沿海城市,大约有19000个用于发展食品零售业。同时,国内一些大型肉食加工企业,如河南双汇、山东金锣等分别在各大中城市开设肉食连锁店,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大家更加喜爱的低温肉制品和冷却肉。这些内外因素均可以推动国内肉食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十五”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迈开的第一步。2001年我国将加入WTO,我国经济将逐步实现和全球经济接轨。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十五”期间,我国的GDP仍将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动人民生活的提高,进而促进肉类消费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肉类生产仍将稳步发展,但增速将明显低于“九五”。理由如下:

 

  第一、2000年末,我国人均占有肉类的理论产量为48KG左右,买方市场相当明显。

 

  第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恩格尔系数将逐步下降,肉食消费的增幅将会越来越小。

 

  第三、农村人口将是我国未来增加肉类消费的主要群体。以猪肉为例,2000年城市人均消费47KG,而农村只有28KG左右,所以,广大农民肉类消费量的增长在未来几年更具有决定意义。

 

  到2005年,按照市场能够消化的程度,我国国内肉类总产量宜在7200万吨左右,比“九五”末增加约1000万吨,届时人均占有肉类大约54KG,五年间每年人均递增1.2KG上下,产量再增加,买方市场将更加明显,反而对畜牧业发展不利。

 

  “十五”期间,我国肉制品发展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2000年,我国肉制品产量仅占肉类总产量的3.88%,发达国家已占40-50%,高的达到70%。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预计到2005年,我国肉制品产量将达到400万吨,年均增长20%,肉制品将占肉类总产量的5.6%左右,人均年占有量大致在3KG左右。所以,“十五”期间,我国肉类生产及其加工业将会在“九五”高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

 

  4.2国际市场需求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近十年里,受中国市场发展的影响,亚洲一直是世界肉类,特别是猪肉市场最活跃的地区,数字表明,亚洲一年的猪肉产量估计为4200T,是欧洲猪肉产量的3倍,几乎占世界猪肉产量的一半以上。同时,亚洲也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地区,近年来,亚洲国家如印尼、菲律宾、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猪肉产量与销量均有明显上升,中国的猪肉市场在亚洲地区居统治地位,据美国农业部资料,在近十年里,中国的猪肉产量和销量几乎翻了一番,1995年达到3700T,占总量的74.5%

 

  目前,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周边地区和欧盟等国家猪肉市场供需形势及对进口中国猪肉的政策的变化,为我国猪肉出口带来了大好的机会。首先,日本市场容量增大,据有关资料统计,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出口了价值达15.5亿美元的猪肉,其中99%出口到日本,19973月,台湾爆发猪口蹄疫,自此,台湾猪肉出口受阻,这就意味着台湾地区暂时退出了日本猪肉市场,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为中国开辟猪肉出口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时机。最近俄罗斯进口市场重新对中国开放,欧盟也于1996年度宣布解除禁止进口猪肉平抑肉价。国际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中国猪肉及其制品大量出口。由此可见,开发符合国际标准和质量优良的猪肉及其制品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和出口创汇机会,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