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天过海与暗渡陈仓——冷眼看一线开发商的近期策略


这几天,重点城市的土地成交量开始激增,以万科为首的一线发展商,对旗下楼盘开始涨价销售,文笔飞扬的大师级人物开始根据这些现象纷纷抛出结论:楼市回暖。

但是,现在看看几个指标,我们再来揣度这些现象的由来和发展商涨价对策背后隐含的信息。

国外:

一、美国失业率创1983年以来的新低,超过8%,英国失业人数超过200万,创1997年以来的新低。

二、国外资本收缩之势未减。国外资本市场的政策市异常明显,资本市场风险在放大,整个资本市场的投资评估已经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能力转向对政府政策的跟随,这无疑是拍着屁股押宝。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联储今天抛出未来6个月内斥资3000亿美元购买美国国债,还将斥资购买更多的抵押债券,这一政策一出台导致美国股市大涨。

三、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从美国对中国食品立法禁运,到法国冻结与瑞士双边税收协定,贸易保护主义以各种不同的新面目开始潮涌。

国内:

一、国内外的调查评估机构,纷纷对中国2009年的失业率做出预测,最低预计为9%,最高超过11%,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数,将超过5000万。

二、中小企业破产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关键的融资渠道依然闭塞,劳动法目前处于暂时休克状态,人均收入的增速在今年有可能创下十年来的新低。消费带动缺乏先天的收入基础,目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只是名义增长,并且增速同比在降低,这一数据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相关网站查询到。

三、两会对于房地产的争吵没有任何政策和制度结果,国土资源部借地措施,只是为中国式圈地营造了比较好的条件,初衷可能是为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一来为9000亿的低价住宅投资铺平土地道路,因为目前各级政府可以用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的土地几乎已经枯竭,二来降低土地价格,激活一级市场,尽快为各级政府输血,因为2000亿的地方债,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保命问题,所以廊坊市喊出了绝对让开发商赚钱的口号。一旦地方政府缺血,在银行商业化的今天,在政府通过行政权力调动银行资金已无可能的前提下,中央财政无疑将面临极大压力,有可能造成不可意料的后果。三来是为未来的行业洗牌,创造了条件,大公司可以借此通过土地的廉价购买和变相的长期持有,打造航母底盘,在一级市场就将中小型开发企业边缘化甚至挤出这一产业。

四、国内的贸易顺差正在大幅缩减,国际收支平衡压力加大。2月份贸易顺差大幅缩水320亿美元,环比降幅高达80%。

也就是说,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三大指标都未减好转,尤其是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行业出现所谓的好转都不可能是根本性的,也绝对不会出现令人叫好的连续性,这一点,我想从企业家到专家都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在这一前提下,企业通常的做法应该消化库存,盘活资金,保持产能和市场占有率。价格作为商品交易最敏感最具能动性的元素,在这个目标设置下,应该采用平价或降价,而不是涨价。

那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市场和楼市的陡转,土地交易放量住宅价格高涨,并且又是以万科为首的一线发展商呢?难道他们疯了?看看在经济危下的一线房地产企业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我们可能会明白这些现象的由来:

一、房地产自从去年下半年,同比环比都在下降,市场进入冬眠期,并且在国家信贷政策和各家银行信贷额度的限制下,房地产开发企业无疑都在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所以,房地产企业在当时忙于自救:胁迫利诱政府、小幅降价。在年度交替之时,经济救助政策的出台、对资本市场的救助和新一年银根放松,无疑给大型开发商穿上了一件防寒服,下一步的策略已经从保命,转到了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旧轨道上来,但这一转折,有一个新的现象必将发生:行业洗牌!这是一线开发商苦等多年但苦于没有良策完成的大业!经济危机和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无疑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机会:财政收入问题将迫使土地价格降低——圈地扩充;资金安全问题将导致他们获得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大——间接融资;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救助将有助于资金链相对于中小型开发商更具有抗打击能力——直接融资;购买市场疲软导致的资金问题对其没有很大影响但却极大破坏中小企业的肌体——借刀杀人稳享其成。这四点,有三点已经完成:

一、2月份,全国60个城市土地交易量虽然依然低迷,但是以北京、广州、深圳等12城市的土地交易却异常火爆交易量激增。国土资源部3月13日,激情上演史上最大规模借地运动,惠及13个省,借地总量超过15万亩。

二、凭借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救助,依然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本年度前两个月,银行贷款总额已经超过年度计划的一半,超过了2.6万亿,这些贷款有一部分,成为了一线房地产开发商的盘中餐,潘石屹公司的授权额度就高达100亿元人民币。资金压力已不再是一线开发商头上的紧箍咒。但对于中小型开发商,因为多重因素的叠加,资金压力将越来越大,已成为这些企业的黑白无常,无法逃脱,很多企业现在已经走在了黄泉路上。

还有一点,尚未完成,就是行业内的破产重组收购和并购大潮如何启动,这一点需要一线房地产企业上演一幕《投名状》的活剧,以此来推动让他们梦寐以求的破产收购和并购大餐,无论是潘石屹的“百日巨变论”,还是王石的“救市滑稽论”,都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不同表达而已,毋庸置疑,这次一线开发商的涨价,正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最老辣的手段:通过涨价,继续延长市场冬眠期,进而加速中小型开发商的死亡进程!进而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破产重组收购和并购大潮,这次涨价。拉开了这幕大剧的序幕。

在产品销售中,有一个价格盲区,就是在一个价格区间内的价格浮动,对购买刺激力度的显现效果微乎其微,这在很多产品上都可以验证,房地产产品也不例外。虽然房地产产品这几个月来同比环比都在降低,但市场回暖迹象一直如山顶的晨雾不浓不淡,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是在降价的形势下,再突然涨价,即使只是微幅调整,也会带来指数级的市场抵触,更何况万科领导的这次涨价幅度均超过10%。在2007年,曾经有个项目的开发商,强行涨价10%,导致交易量在涨价的第一个周就重挫80%。

万科等一线房地产开发商的涨价策略,并非是看到了春天,他们对冬天的评估绝对不会低于两年,之所以涨价,其实是在利用官方舆论环境强化一个美妙的信息:楼市已经触底反弹,前景美妙,暴利复兴年代重新来临,大家赶紧抄家伙上阵!为什么一线开发商能够自信自己的涨价能够带动中小企业的跟进呢?一是业界的号召力,通过多年对房地产行业走势的评论应验,万科等一线开发商的方向和步法成为了中小型开发商判别市场前景的风向标,自身能力缺陷让这些中小型企业很容易盲从,在盲从了10次都是对的之后,第11次盲从成为可能;二是整体舆论在构建信心的宏观方针指导下,开始吹响《春天的故事》,在莺歌燕舞中,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去判别,这些莺燕是卵生的还是生产线上下来的玩具。

附带一句:广东15条救市政策不仅没有让受惠的房地产开发商履行政府降低税负我们就降价的承诺,反而把纳税人的钱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无怪乎王石蔑视政府的救市行为,幼稚的政府和荒谬的行为最终导致的将是不可测的未来,五大电力公司已经形成了价格卡特尔,房地产呢?未来可期,只是不知道将来政府是否还有救“纳税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