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重庆市工业“十一五”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十五”期间重庆工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要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工业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谋划好“十一五”发展思路,对保持工业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十分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时期,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重庆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十五”以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为抓住“十一五”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精神,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重庆市“十一五”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期为科学制定重庆工业“十一五”规划,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既快又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十五”工业发展状况

(一)“十五”是重庆工业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职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按照《重庆市“十五”工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实施“十五”规划,积极落实市委二届五次全委会部署,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5444”战略,促进工业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

1用四年时间实现了翻番目标,比预定的2007年提前三年。2001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刷新历史水平,2004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1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销售产值2111亿元,分别比2000年翻了一番;利润总额1134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94%,比2000年增长71倍和提高55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6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9倍。

2工业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效果不断提高。几年来,坚持滚动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180个技术创新项目,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工业,投资规模逐年扩大。2001年至20056月末,累计安排贴息、补助资金19400万元。工业投资从2000年的13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98亿元,年均增长305%2001-2004年,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974亿元,工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0年的168%提高到2004年的247%。西铝1+4热连轧、普天存储卡、新泰山电缆等3212个项目投产。投资扩大了产能,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与2000年相比,煤炭产量增长187倍,汽车增长777%,摩托车增长134倍,内燃机增长349倍,钢材增长752%,铝材增长26倍,水泥增长398%,皮鞋增长113倍。投资效果逐步提高,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从2000年的366%提高到2002年的419%2003年的446%2004年的402%,工业资本生产率从2000年的165%提高到2004年的213%

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集中度提高。一是产业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主要行业中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冶金、食品饮料比重由“九五”的111%89%77%53%,提高到1541%105%1164%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由398%下降到33%。二是企业集中度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601户,比2000年增加561户;产值超亿元企业238户,超10亿元28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113户和13户,其中超过100亿元的4户(全部新增)。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60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1890%。四是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0个特色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8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39%

4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增强了竞争力。一是通过实施新产品开发扶持政策,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2001-2004年,新产品累计落实财政支持21673万元,享受财政支持的新产品累计上缴增值税20亿元,财政支持与享受政策新产品上缴增值税之比达1:922004年,全市实现新产品产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新产品产值率达226%。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已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2003年以来,实施了关键设备数控化改造,在财政资金支持775万元的带动下,累计完成重大设备数控化改造749台,为企业节约设备购置费223亿元。三是工业品牌增多。到2005年上半年止,我市工业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的有82个(汽车、摩托车32个,装备制造业23个,资源加工业26个,高新技术1个)。其中,第一位46个,第二位19个,第三位17个。名牌产品198个,其中,国家质监总局认定的中国名牌产品7个,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11个,市质监局认定的重庆名牌产品180个。

5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累计破产(不含库区)国有企业95户,一批劣势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已达到753%;着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累计完成333户破产、特困、重大招商引资企业水电气剥离工作,3441万户职工住户的水电气剥离;完成81户市级国有企业所办150所中小学校的分离工作,涉及教职工6914人,移交资产213亿元。加大中央在渝企业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工作,在完成川维、中石油在渝企业和原重庆铁路分局6所中小学校和技工校分离移交工作基础上,正在推进第二批中央在渝29户企业,35所中小学和12家公安机构的分离移交工作。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值占比为463%,比2000年提高226个百分点。非国有工业企业投资305亿元,增长68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66%2004年重庆市工业50强中,非公有制企业占16户。

6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以来,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480个,合同利用外资2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549%481%459%。境内外企业有纽卡斯尔、德国克诺、可口可乐、沃尔沃、香港查氏、海尔、格力、TCL、美的、普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重庆。尤其是随着811、日月光、台湾台贯公司(AERO)的引进,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IT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7老工业基地改造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生产力布局得到调整。通过实施主城“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发展战略,老工业基地核心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改造发展成效显著。2004年,都市发达经济圈9区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593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01%和619%。除作为全市商贸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的渝中区外,其他8个区都是我市10大工业经济强区(县)之一。在全市工业企业50强和66户重点增长企业中,分别有31户和41户集中在这一区域。目前,都市发达经济圈已基本成为长江上游的工业发展高地。在传统老工业基地之外兴起了一批新的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极。其中,涪陵、万州、长寿、江津、合川、永川等地域性工业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璧山、南川、大足、秀山等特色工业逐步显现。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1430的生产力布局,并初步形成以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家电和IT业、装备制造、天然气和盐化工、冶金、建材、服装制鞋等为主导的七大特色产业。到200510月止,全市特色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6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园区平均投资强度达197亿元/km2。入驻园区企业1783户(市外企业326户),2005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利润282亿元,税收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763%50%,安置劳动力203万人。

8能源建设加快。2001年以来,是我市电站建设最快的时期,累计新建电站装机容量795万千瓦,其中火电41万千瓦,目前全市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15万千瓦;发购电量增加到2004年的298亿千瓦时,年平均增长12%。天然气用量增加到2004年的308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085%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大,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太强;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突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轻工业发展较慢。二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三是所有制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公有制企业比重还需提高。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库区产业缺乏支撑。城镇化率低,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三大经济区发展不协调,工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的主城区,渝西经济走廊产业基础薄弱,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企业基础差,产业层次低,缺乏产业支撑,就业岗位严重不足。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反哺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任务艰巨。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粗放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2000年前,由于连续多年亏损,企业普遍缺乏投入能力,“十五”期间企业虽然加快了投入步伐,但装备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同时,我市企业技术开发投入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新产品研发和产品升级滞后,工艺落后,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4外向度不够。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13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6%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及有利条件

1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们集中力量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以及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不断加强。同时,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将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跨区域规划的4大重点经济区。重庆与川黔两地工业经济发展的联合与协作不断加强,四川的水电工业、贵州的火电工业和其他矿产资源为重庆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我们要抓住“十一五”发展机遇,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必将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同时,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也不断拓展,将有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工业产业基础。一是作为我市工业龙头的汽车摩托车工业发展基础较好。重庆是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是我国五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长安集团汽车销售量已上升到全国第三位。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初步显现。重庆是我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三是在渝军工企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军工企业多年从事军品研发生产积累的技术、人才及装备,为军工企业开发生产民品,走军民结合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特色工业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奠定了新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如南川的铝矿开发,秀山、城口的锰矿开发,璧山的皮革及鞋业,大足的小五金等在西部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

4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日渐完善,具有一定的区位比较优势。重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是西部地区的东部,与我国东、中部地区联系紧密,是我国经济东西联动的战略要塞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旗舰。水运交通网络体系日渐完善。三峡成库后,长江黄金水道的航道等级和运输能力将大幅提高,嘉陵江、乌江等长江主要支流航道逐步得以整治,已基本形成以寸滩港、九龙港、涪陵港、万州港等为重要支撑,以其他县级港口码头为补充的港口群。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二环八射”的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910公里以上,市域路网将由现在的5000公里增加到8000公里。“一环八射”的铁路交通网络体系即将形成。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以万州和黔江等区域性机场为补充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基本形成,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发展联动作用进一步突显。

5具有一定的政策比较优势。直辖后的重庆集中了许多优惠政策,形成了“政策洼地”效应。一是有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政策,以及重庆为贯彻这些政策而制订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重庆直辖后国家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直辖效应。三是有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如国有企业改制政策和破产的有关政策。四是有一些区域性的特殊优惠发展政策,如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优惠政策等。

6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人才资源优势。重庆是长江上游的核心区,重庆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高速发展的同时,周边大量富余劳动力也向重庆转移,重庆及周边地区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为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此外,重庆有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南大学等33所高等院校,有专业技术学校39所,有科研院所28个,它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开发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二)主要挑战

1我国各地区之间已形成竟相赶超的激烈竞争态势。以扩大经济总量为特征,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区域性竞争在全国展开,都在拼命抓发展、抢速度,扩规模,形成了东中西地区你追我赶、竟相赶超的激烈竞争态势。面对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市场份额,重庆工业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实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付出艰苦努力。

2以能源为重点的“瓶颈”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工业发展有所制约。一是煤炭资源不足,品质差,含硫量高,不利于直接利用。我市一次性能源消费中,有大约70%是煤炭。二是天然气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庆是我国4大天然气产地之一,但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完全满足需要,重庆天然气很大一部分都输送到了中部和东部地区。三是核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开发不够。

3地处内陆导致外销产品运距较远。公路、铁路、水运航道等建设发展极大地改善了重庆的交通环境,其中公路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重庆高速公路收费价格较以前大幅下降,但单位运输成本仍然较高。

4生态环境保护对工业尤其是三峡库区工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三峡水库的建设,中央提出把三峡库区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区,水质保护要求对长江上游主要影响区特别是沿岸工业发展的污染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峡库区产业基础本身较弱,而环保要求又高于其他地区,增大了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削弱了库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库区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二届五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开放,加大投资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工业和特色工业,走产业集群发展和品牌战略的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推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5444”战略,继续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为后十年进一步加快发展打牢扎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业发展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完成主城区老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迁建技改任务;突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一大三强”(“一大”即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三强”即培育做强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1430”(即以北部新区1个龙头,高新区、经开区、长寿化工园、西永电子园4个重点园区,30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协调发展。都市发达经济圈经济调优调强,实现产业升级;渝西经济走廊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经济联系增强,成为都市圈工业扩散和配套的重要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基础和就业能力增强,从根本上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全市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在西部和全国的位次逐年提升,为把重庆建设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力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00亿元以上,比“十五”增长13585%,其中四大重点产业拟实施200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左右。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560亿元,销售产值5400亿元,工业品出口35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销售产值38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万元,利润150亿元;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500亿元(年均增长18%),占全市GDP45%,销售产值86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品出口60亿美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亿元,销售产值6500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5万元,实现利润300亿元。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业集中度显著提升。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7年达到88%2010年达到90%,保持汽车摩托车产业第一支柱的地位,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要提高到10%以上,化工行业比重要提高到9%,轻纺工业的比重要提高到14%。北部新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2007年达到40%2010年达到50%。发展规模经济,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十一五”末形成销售产值500亿元的企业(集团)2-3家,销售产值100亿元的企业(集团)10余家,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40个以上。

三是企业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007年占比达25%2010年达30%,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费占销售值的比重2007年达18%2010年达25%以上。产品开发系统实现信息化比重、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比重、生产装备应用微电子和数控技术比重,2007年分别达到60%50%40%2010年分别达到80%70%65%。到2010年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以上。

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07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30吨标煤;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提高到85%,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5%80%201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5吨标煤,比“十五”未降低20%以上,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提高到95%,工业废水、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提高到100%100%。都市发达圈工业园区产出强度(销售产值)达60亿元/KM2,渝西经济走廊工业园区产出强度达50亿元/KM2,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工业园区产出强度达30亿元/KM2

五是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优化。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经济比重2007年达55%2010年达60%以上;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四、“十一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重点

“十一五”工业发展重点是按照“5444”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汽车摩托车,振兴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资源加工业,推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大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的新兴产业和特色工业,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改造和优化升级,同时,加强能源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1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工业,建设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

“十一五”期间,汽车摩托车产业滚动实施400个项目,投资500亿元。2007年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实现销售产值1750亿元,其中汽车生产能力100万辆,销售产值750亿元;摩托车生产能力700万辆,销售产值500亿元;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销售产值500亿元;2010年销售产值2850亿元,其中汽车生产能力150万辆,占全国的15%,销售产值1350亿元;摩托车生产能力900万辆,占全国的50%,销售产值700亿元;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销售产值800亿元(以上数据含市外)。

汽车工业以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依据,按“一城多园”的框架格局,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打造“汽车名城”。一是搭建汽车研发平台,建设汽车摩托车综合试验场,整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汽车基础技术研究;二是要加大力度突破体制限制,走集团化发展道路。通过对资产、技术、品牌、销售网络等要素的优化重组,形成23家生产规模较大、有较强竞争力的整车大型企业集团。三是充分发挥我市优质商用车资源的优势,重点支持培育发展价值含量高的改装车、专用车。四是跟踪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研发、试制和生产准备工作。到2010年,汽车工业初步建成宽系列、多品种、多品牌、专业化、集团化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在研发、生产、贸易、服务、物流、金融等方面全方位发展。

摩托车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提高竞争能力,建设“摩托车之都”。加强大排量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开发,着力在提高“三性”(经济、安全环保、可靠)上下功夫,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80%以上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车型达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形成高质量、多品种、宽系列351500CC的产品结构;建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培育35个国际著名品牌。

加快推进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基地建设,推动零部件企业组织集团化、技术产品专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市场网络国际化,引导摩托车配件企业进入汽车配件领域。以30户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重点企业为骨干,发挥产业集群作用,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零部件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规模,打造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小巨人,逐步实现与市内及国内汽车摩托车整车厂新车型同步开发配套,甚至提前预开发,通过应用电子控制技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进行系列化、模块化设计等方式,不断提升零部件品质,并争取进入国际市场。重点支持制动器、变速箱、增压器、转向器、车桥等总成零部件产品。培育发展汽车电子控制元件。到2010年培育3-5个专业化总成系统供应商,围绕总成系统供应商构建多层次零部件生产体系;培育8-10个国内著名零部件品牌。

重点是围绕做大做强长安集团、庆铃集团、重汽集团,推进长安福特新型轿车扩建,长安铃木YY5M系列发动机扩建,长安工业园建设;推进庆铃新型商用车和大马力发动机等项目;加速发展改装车;推进力帆乘用车项目;加快汽车摩托车综合试验场建设进度;促成重汽与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资合作;完成建设集团搬迁建设;培育壮大渝江压铸公司、宗申动力公司、长安金陵公司、卡福公司、红岩弹簧公司等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重点企业。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高制造和成套水平,把重庆打造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500个项目,投资600亿元。2007年实现销售产值6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

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工程,强化政策支持,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手段,以机电一体化为重点,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提高重大装备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发展数控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机电一体化装备产品,促进成套设备与零部件配套企业协调发展,培育一批知名品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等4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其中,内燃机重点发展汽油机、柴油机系列产品,做大做强通用汽油机,加强通用汽油机下游产品研发制造,为全国相关产品发展配套和扩大出口;环保成套设备重点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天然气加气站、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在线监测仪表、江河清淤设备、船用CNG和液化天然气成套装置等成套设备和单元处理设备,满足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需要;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高精度智能压力/差压变送器,智能电动/气动执行器和高压调节阀、数据采集系统、现代分析仪器及成套系统、核电厂控制和检测设备、煤矿安全监控仪器等;军事装备重点是把发展提升军事装备工业与开发民品结合起来,提高民品发展效益。

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船舶及配套产品等优势装备制造行业。其中,输变电成套设备要加快推进超高压、特高压产品研发和开发,重点发展高压直流稳流变压器和节能型干式变压器、高压开关、高压电力电缆等产品;数控机床重点发展数控齿轮加工机床、高速高精度数控车床、全数控化活塞加工专用机床及各种数控功能部件;船舶及配套产品重点发展不锈钢化学品船、滚装船、挖泥船等各类专用特种船舶,增压器、液压元器件、导航装置等配套件,以及港口机械等。

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能源开发成套设备、模具等重点产品。其中,轧道交通重点发展转向架、PC梁铸钢支座、关节型道岔、信号系统、车场专用设备、轨道工程用射流风机、大功率高过载变频调速主驱动电机、气体绝缘空气开关设备以及铁路常规车型、特种车型及铁路配件等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塔机、特种筑路机械、混凝土搅拌和输送设备、采矿及输送设备;大型钢结构件重点发展箱型梁、高频焊接H型钢、梯形腰焊工字钢等;能源开发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风力发电增速箱、钢结构塔、发电机、风向跟踪系统、控制系统等,以及油气开采机械装备、大型煤化工厂的能源转换设备等;模具重点是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与我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模具生产能力。

重点是推进四联集团北部新区仪表工业园以及北碚机电仪表制造基地、隆鑫集团内燃机扩能项目建设;扩大与ABB公司的合作领域,开发生产500-800KV电抗器、750KV大容量变压器和直流输电变压器及电线电缆;重型铸锻厂船用柴油机零部件、江津增压器厂径流增压器、齿轮箱厂船用齿轮箱、民用齿轮箱生产、川东造船厂高性能特种船产业化等项目;加快机床厂数字化制齿机研发及产业化,促进机床行业的重组整合;抓紧实现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的产业化,抢占我国风力发电制造制高点。

3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

2007年,资源加工业(不含电力)实现销售产值145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2400亿元,“十一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900项,完成投资1080亿元。

1)加快能源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等能源建设,构筑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并不断提高能源保障的可靠性。一是电力保障。重点是抓紧建成彭水电站、嘉陵江草街枢纽、珞璜三期等在建工程,规范水电建设,引导业主进行流域性开发,新建乌江银盘电站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项目和奉节、石柱火电厂等项目,并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同开发当地资源,确保2010年电力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推进国家电网对重庆的覆盖,尽快形成“日”字型500千伏骨干网,提高220千伏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覆盖面。二是天然气保障。重点是争取中石油、中石化的支持,争取修建四川宣汉至重庆的天然气管道,力争2010年重庆供气量达75亿立方米,为发展天然气化工提供原料保障。三是煤炭保障。加大煤炭勘测开发力度,促进煤炭企业重组,以重煤集团为基础,加强煤炭供应主渠道建设,以重点产煤片区为依托,构建渝西冶金煤和渝南、渝北、沿长江动力煤四大供煤基地,建设綦江、万盛、南川、永川、荣昌、合川、奉节、巫山、开县、石柱等10个“百万吨级”的产煤区县,到2010年,煤炭业投资40亿元,力争新增以电煤为主的生产能力1000万吨,保障重点行业用煤,并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增加煤炭附加值。要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拉长煤、电、高能耗产品产业链,培育南川等区县市的煤、焦、化工产品产业链,推动煤炭工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销售初级产品向综合开发利用转变。加强外省煤的购进工作,尤其要加大与贵州的合作力度,逐步增购贵州煤。四是加快发展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大力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建设现代化化工基地。“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120个项目,投资300亿元,到2015年规划实施250个项目,总投资987亿元。2007年,化工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600亿元。

化工行业主要以重庆及周边地区丰富的天然气等化工资源为基础,以大型化工骨干企业为依托,建设长寿化工园、涪陵化肥工业园、万州盐气化工园三大特色工业园区,以及永川氰化工、大足和铜梁锶化工、城口钡化工、云阳硅工业等一批特色化工小区,建设和培育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做大做强天然气盐气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培育发展乙烯下游产品的石油化工三大系列产品,逐步形成“工程塑料为主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甲醇及衍生物为主的有机化工原料;以合成氨为重点的化肥;以聚氯乙烯和甲烷氯化物为主的盐气化工;以涂料、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为主的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把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的综合化工高地和我国最重要的现代化天然气化工基地,形成石油化学工业新的基地。

重点实施“百亿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及90万吨甲醇,加快20万吨醋酸酯、30万吨合成氨及杨子乙酰公司50万吨醋酸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化医集团85万吨甲醇、建峰总厂45万吨合成氨及12万吨三聚氰胺、中化涪陵化工20万吨合成氨、索特集团100万吨真空制盐及10万吨聚氯乙烯、建滔集团45万吨甲醇及系列化工产品等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在川渝布局石油化工的机遇,推进以乙烯为原料的下游产品项目建设。

3)大力发展钢材、铝、镁、锰等冶金工业。“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50个项目,投资180亿元。到2007年实现销售产值35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500亿元。

钢铁工业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发展板带材、棒线材、优质特钢等产品,普通钢产品实施微合金化、系列化方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优特钢产品要突出特色,走精品之路;铝工业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南川和武隆“一大两小”氧化铝基地,加快西彭工业园建设,推进百亿“西南铝”工程,着力打造锰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锰工业要逐步建立锰矿开发—电解金属锰—电解锰盐系列产品—锰基中间合金系列产品—相关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镁工业发展要依托镁业科技公司、铝制品加工厂等企业,发展镁合金板材和型材。重点推进中铝集团80万吨氧化铝,西铝集团“高精铝板带材、军工材料、冷连轧”三大项目,重钢集团年产180万吨(新增80万吨)宽中板等项目。

4)加大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80个项目,投资160亿元。到2007年,建材业实现销售产值16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250亿元。

加快发展“四新两高”,淘汰“两小一砖”。即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装饰装修新材料和高档陶瓷、高档化学建材;淘汰小水泥、小玻璃和实心页岩砖,提升建材工业档次,优化产品结构。水泥工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以重庆拉法基、腾辉集团、科华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日产2500吨熟料及以上规模的新型窑外分解为主的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2007年达1320万吨,占比36%2010年达1800万吨,占比45%;建筑卫生陶瓷以涪陵建陶、四维瓷业为龙头,推行品牌战略,发展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及卫浴产品;玻璃纤维及制品工业以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为主体,巩固我市作为全国三大玻璃纤维基地之一的地位,2007年玻纤产量达20万吨,201040万吨;玻璃工业以福耀集团、明达集团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日熔化500吨级以上高品质浮法玻璃生产线,2007年达260万箱,2010430万箱;新型墙材重点发展能减轻墙体自重、节约能源和土地、提高施工效率、改善建筑功能的建筑板材、建筑砌块和各种非粘土空心砖等,加强石膏综合开发利用,淘汰简易轮窑、土窑、小立窑烧砖生产线;化学建材重点发展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建筑涂料等,淘汰焦油型防水涂料和年产100万卷以上纸胎油毡生产线;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无毒、耐污染、耐老化、装饰性强的内外墙涂料和发泡复合塑料地板、复合拼木地板,以及矿物棉等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发展铝塑复合板等装饰材料。

5)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轻工产业。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400个项目,投资320亿元。2007年,轻工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5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600亿元。

轻工业直接与人民的生活相关,“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从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适应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舒适型的转变。我市轻工业发展要发挥我市资源富集、市场巨大、劳动力充裕三大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轻工业,促进我市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一批知名品牌。

食品工业:围绕优质食品原料研发,原料基地产业化建设,产品精深加工及制造,附产物综合利用,成品现代包装工业5大领域,依托我市特别是三峡库区丰富的农产品等资源,大力发展榨菜、柑桔加工、烟草加工等特色产品,并通过食品工业发展,带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要,发展精品粮油加工、肉类、酒类、饮料等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并不断开发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形成我市特色鲜明的食品工业。重点培育壮大重啤集团、新涪公司、涪陵榨菜集团、天友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家用电器制造业: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民消费升级的机遇,突出我市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及技术优势,以及对西部经济辐射能力的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家电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引导大企业集团在重庆建立研发生产基地。

日用硅酸盐工业:加强玻瓶轻量化、节能降耗、模具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不断开发新产品,重点发展以包装玻璃为代表的日用玻璃、日用陶瓷等,推行品牌战略,积极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培育壮大昊晟玻璃公司、天嘉公司、华陶等一批骨干企业。

日用化学品工业:研究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技术改造,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合成洗涤剂、口腔护理用品、电池、香精香料等产品。

五金工业:发挥大足小五金工业基础优势,以发展日用、工具、建筑等五金制品为重点,推动小五金企业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建成西部地区五金产品开发、生产、贸易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包装制品工业:重点引进新型注塑技术、新型挤出成型技术及其他先进装备技术,大力发展各种食品、饮料、药品、洗涤用、化工产品和建材产品等包装,以及其他高阻隔包装材料、热灌装包装材料、保鲜材料和食品储运防霉防虫材料等。

皮革工业:以皮革及革制品为重点,加强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工业设备的改造、提升,建设璧山“中国西部鞋都”、金龙工业园鞋业生产基地、大渡口皮革工业园区等特色工业园。

家具工业:通过专业市场带动,促进家具工业集群发展,构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体系。

造纸工业:加快建设原料林基地,发展竹木浆造纸,优化提高竹木浆产业链。

工艺美术制造业:重点引进和研究开发多种材质的工艺制造技术,发展各种日用装饰品和旅游品等。

6)建设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80个项目,投资100亿元。2007年,纺织行业销售产值达200亿元,2010年销售产值达350亿元。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棉麻纺织、茧丝绸加工和服装产业。建设与重庆麻纺织产业相匹配的苎、亚麻类种植产业基地,加快实施“百万担优质茧工程”;淘汰落后印染工艺,开展无卷化、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产品和染色、印花等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纺织印染技术装备水平,扩大先进印染生产加工能力,突破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提升的染整瓶颈制约,建设新型纺织印染加工基地;推进实施名牌战略,在服装生产企业推广运用CADCAM设计制造系统,增强“渝派”服装的市场竞争能力;发展汽车内装饰纺织面料、包装材料、建筑用土工织物等产业用纺织品。研究开发竹纤维、玉米纤维、彩色茧丝等“绿色”天然可再生纤维纺织面料和服装。重点建设铜梁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南川纺纱基地,两路、麒龙服装生产加工基地,江津、合川、綦江高新印染基地,沙坪坝区回龙坝和北碚歇马纺织专业名镇。

重点培育壮大树王、极力、天派、段记等渝派服装企业;推进查氏集团纺织印染、制衣项目,山东如意集团三峡库区技术纺织产业基地项目,涪陵金帝工业集团苎、亚麻纺织改扩建和重庆长丰麻纺织染厂搬迁改造项目建设。

7)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壮大医药制造业。“十一五”期间滚动实施70个项目,投资60亿元。2007年,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85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30亿元。

巩固发展化学原料药。发挥我市化学原料药生产优势,加大对新型原料药和制剂开发与生产力度,增加原料药品种,对原料药进行多剂型和新用途的深度开发,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培育一批亿元级、10亿元级单品种。继续推动医药企业GMPFDA认证和欧洲的市场准入许可认证工作,不断扩大国际注册品种数。鼓励企业利用营销网络优势,引进生产国外中小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促进以青蒿、黄连为代表的中药跨越式发展,依托长江、乌江、金佛山、武陵山“两江两山”,加快黄连、青蒿、红豆杉、半夏、党参、葛根、天麻等特色中药材种苗和种植基地建设,规范中药材市场,保证重点企业中药材原料供应;建立中药开发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中药生产技术、质量标准、新产品开发步伐,重点发展以青蒿、黄连、红豆杉为代表的单剂提取物,研制疗效确切、质量可控、使用安全的中药新产品,大力发展优质中药饮片、新型复方制剂、中药标准提取物和中药保健品,培育中药品牌。

培育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兽药。将生物制药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重大发酵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物加工药物等方面的产品和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培育发展合成多肽药物,加快乙肝多肽治疗性疫苗、人幽螺旋杆菌疫苗、抗艾新药等一类新药,加快产业化步伐,尽快形成较大的产业化规模;加快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重点推进海扶刀、混和型人工肝支持仪、血透机、X光检测仪等医疗设备的产业化;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医药研发、生产、营销、卫生系统的相互促进发展。

4实施“1162工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信息化建设和百亿项目实施为牵引,以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实施“1162”工程,即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完成投资100亿美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信息家电6个产业领域,全力打造北部新区电子信息园和西永电子工业园2个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以提升制造能力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数字、模拟和混合集成电路,不断增强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开发的能力,通过引进实施重大项目,构建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一是实施软件产业化工程,以与CEC合作为契机,创建国家级软件园,重点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与系统以及信息化应用软件。二是顺应发达国家软件设计和业务流程外包的潮流,大力拓展软件外包。三是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业;电子元器件要以禾兴江源微硬盘、普天存储卡等项目产业化为重点,打造新型元器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电子器件、表面贴装元器件、敏感元器件等高品质基础元器件,同时,结合我市汽车产业的优势,培育发展汽车空调、车载网络系统、汽车控制系统、车载娱乐系统、车载智能仪表等汽车电子产品。

通信产品重点是巩固我市在3G和通信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托信威、爱立信、普天等骨干企业,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信息产业知名企业,重点推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光传输设备、可视电话、通信电缆(光缆)产品的升级换代;智能化仪器仪表重点是推进校企业合作,促进微电子技术、计算机通讯与网络、传感与过控技术在智能仪表中的推广应用。以四联集团北部新区仪表园和北碚机电仪表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医疗在加快新产品研发的基础上,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设备产业化步伐。

信息家电要在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我市作为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以及推进三网融合为契机,依托海尔、格力、康佳、美的等骨干企业,打造信息家电产业链,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机与机顶盒、智能空调器,以及数码相机等数字娱乐产品。

(二)主要任务

1调整工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工业园区。根据增长极、点轴和网络开发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工业化进程,以及各区域工业要素禀赋优势,依托二环八射的公路交通干线、一环八射的铁路交通主骨架、以及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主航道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将工业用地拓展与工业布局优化调整相结合,以工业用地调整带动行业结构的提升,按照“1430格局以工业园区等为主要载体,促进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工业园区特色度和工业集约化程度,择机再发展一批工业园区。通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把都市发达经济圈打造为重庆新型工业基地的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工业发展;在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着力建设富有特色的区域性工业经济中心,对新型工业基地发展构成有力支撑;培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力的工业经济带。

新建工业企业原则上要按产业相关性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现有分散布局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尽可能调整进入工业园区。郊区严禁乱占土地建设工业园,可集中在镇区适度发展无污染工业项目。

1)都市发达经济圈发展重点。都市发达经济圈作为重庆老工业基地主体区域和新型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核心区,主要布局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一方面鼓励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主城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和产品改造升级;另一方面鼓励主城区传统工业和大工业实施“退城进园”,向渝西和三峡库区的相关特色工业园区转移,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一环以内是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发展都市楼宇工业。将一环内零星分布、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不符合产业政策以及缺乏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实施“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迁建技改,鼓励利用腾出的厂房以及城市闲置写字楼,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中介咨询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无污染、就业能力强的手工艺品制造、服装加工、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高新区、经开区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禁止发展能耗较高、污染较重的工业。

都市发达经济圈一、二环之间是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工业拓展的主要空间,重点发展北部新区,西永电子工业园以及渝北、江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南岸、巴南、北碚等地的特色工业园。加强产业指导,重点布局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高产出、低污染、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和材料加工业,严格限制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和水、气污染较重的工业,禁止发展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

2)渝西经济走廊发展重点。渝西经济走廊是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三环高速公路建设,通过三环高速连接渝西各区县以及三峡库区部分区域,并通过以主城为核心的八射高速交通主骨架,将三环与一环、二环连接起来,形成区域经济纵横发展大动脉。其中,主要是以成渝高速、渝合高速和渝黔高速为轴线,依托一、二环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建立与大工业配套的加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型”工业;承接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升级转移的行业和企业。培育发展具有要素禀赋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的特色工业。重点发展汽摩配件、五金和铸锻件、建材、医药、制革制鞋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江津、璧山、双桥、永川、合川、南川等6大区域性工业增长极,以及5大特色工业经济带,形成工业密集区和产业连绵区。

一是培育双桥-永川-璧山—江津—綦江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以及机械制造工业经济带。依托重型汽车及齿轮箱、变速箱、增压器、凸轮轴、石油钻井及采油成套设备、半轴等零部件生产的品牌优势,发展与都市发达圈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配套的机械加工业,建设我市新兴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及机械制造加工基地。其中,双桥区重点依托重汽集团发展重型汽车系列,建立渝西地区专用车生产基地,带动发展重型汽车零部件工业;永川主要布局发展凸轮轴、电子汽油泵、石油钻井及采油成套设备、摩托车及零部件,依托西源凸轮轴公司,建设我国最大的凸轮轴生产基地;在江津重点发展内燃机、径流增压器、重载齿轮箱和液压件等机械装备制造业。綦江依托綦齿公司发展重型汽车变速箱,璧山依托青公司发展汽车变速器及齿轮。以大足龙水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五金及铸锻工业,打造中国西部五金之乡。

二是培育合川-江津-万盛为主体的建材工业经济带。依托拉法基、福耀玻璃公司、四维等建材骨干企业,发挥品牌优势,并进一步引进关键生产技术,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发展水泥、卫生陶瓷、玻璃工业、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等建材工业。

三是以南川-武隆为主体的铝工业经济带(基地)。依托中铝集团、博赛、鼎泰等骨干企业,开发利用南川和武隆等地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发展完善铝工业产业链,形成“一大二小”的铝工业发展格局,打造我国重要的铝工业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培育璧山-铜梁为主体的制革制鞋工业经济带。依托璧山、铜梁初具规模的鞋料市场及制鞋业基础,培育引进制革制鞋龙头骨干企业,走规模化的道路,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延伸产业链,打造中国西部鞋都。

五是培育荣昌—永川—铜梁—合川—潼南和南川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带。发挥环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结合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食品、饲料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重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工业布局主要以长江水道、渝万高速、渝怀铁路为轴线,做大做强万州、涪陵、黔江、长寿4大区域性工业增长极,重点打造涪陵—长寿—垫江和万州—开县—云阳两大工业经济密集区,形成库区发展的核心增长区域;着力培育渝东和渝东南两个工业经济发展区,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突出抓好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能源、矿电联产、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机械制造业。

三峡库区的发展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基本上解决库区稳定发展问题。特别要着力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致富,切实体现以工哺农,工业支援农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有所突破;二要加大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库区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鼓励劳动力向有就业岗位的地区转移。三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环境保护力度,确保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四要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和移民安置,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提高库区城镇化水平。

依托涪陵和长寿两大核心,以渝涪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轴线,打造涪陵—长寿—垫江工业经济密集区。涪陵主要依托中化涪陵化工、建峰厂、太极集团、新涪公司、涪陵金帝集团、川东造船厂等骨干企业,发展化肥、医药、食品、纺织、建材、机械、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长寿主要依托四川维尼纶厂、化医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天然气化工、构建国家级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围绕四川的石油化工,以长寿化工园区、晏家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力度,培育发展乙烯下游产品的石油化工;依托重钢集团及区域内化工产业的发展,发展金属压延及机械加工业。

以万州为核心、开县和云阳为两翼,沿长江和万开高速公路构成的“人”字型交通轴线,打造万州-开县-云阳工业经济密集区。主要依托索特集团、重啤万州公司、科华水泥等现有骨干企业,利用资源、市场及政策优势,加大力度引进明达集团、泰跃集团、山东如意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发展盐气化工、食品、医药、轻纺、机械、建材等行业,并发挥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万州—开县—云阳工业经济带。

以区域交通大通道为轴线,多极推动、联动发展,培育渝东工业经济发展区。主要是以四个区域小城市为轴心,充分利用巫山、巫溪、城口和奉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发挥四省(市)交汇互动的地理区位,发展以钡矿和锰矿等为主体的矿电联营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服务业,建立渝东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以黔江和秀山为核心,以渝怀铁路和区域高等级公路为轴线,培育渝东南工业经济发展区。渝东南地区主要结合本地区资源、能源、劳动力、政策等优势,重点发展清洁能源、绿色食品、中成药、建材及以锰系列产品为主的矿电联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主要依托黔龙集团、乌江电力集团等骨干企业,特别是正阳工业园区和其他工业经济聚集区,发展食品和烟草加工业、锰矿加工业、以彭水电站为核心的能源工业、以及电矿联营产业,培育黔江和秀山两个区域性工业增长极。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鼓励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军工企业走军民结合之路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企业经营者选聘市场化。一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以及规范上市等途径,吸引民营资本、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并将产权多元化改造与引入资金、技术和机制有机结合。二是扶优扶强壮大国有企业集团。依托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支持龙头企业迅速扩充实力,走企业集团发展道路,推动国有企业在资本合理流动、科学调动和市场优化配置中做强做大。三是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实施关闭破产,对体制不适应的一般性竞争行业,采取合资、兼并、转让等方式退出,对布局不合理、污染环境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实施关闭或搬迁技改。四是加快推进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

2)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落实渝委发〔200321号)和《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渝府发〔20058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放开市场准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电力、矿产资源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二是实行平等待遇。在企业登记、投资核准备案、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资金、财税政策和信贷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三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支持非公有资本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国有科研机构改制重组等。四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公众创业。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力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工作,放宽创业条件限制。五是进一步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壮大。鼓励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3)推进军工企业走军民品结合之路。按照“寓军于民”的原则,充分发挥军工企业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人才及生产设备等优势,支持军工企业开发生产民品,积极帮助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合资嫁接,加强与中国兵装集团公司合作,推进兵装集团“622”发展战略,即用6年时间、两步走、翻两番,以2003年为基础,工业销售产值2006年翻一番达到620亿元,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1250亿元,汽车产销量100万辆,摩托车产销量600万辆。将重庆兵工建设成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军品保障有力,支柱民品实力过硬的大产业。加强与中船重工的合作,实施重庆船舶工业“321”战略:即到2010年翻三番,展两翼(军品和新产品),超百亿(产值超过100亿元),结合发展装备制造业规划,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专用特种船舶等装备制造业。推动机电集团西计公司、建安公司、金美通讯公司等军工电子企业发展汽车电子及民用电子产品。积极推进重庆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的合作。突出重庆军民结合的特点,争取纳入国家“创新城市”试点。

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技术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产品更新换代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与提升。

1)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提高我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建立为产业技术进步提供综合和专业性服务的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其服务功能,拓展其服务范围,为传统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2)以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重点应用数控技术、模糊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DCS)、现场总线控制技术(FCS)等现代控制技术,提高工业装备自动化水平和加工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3)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紧密结合,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4)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围绕产业技术升级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配套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并积极推广应用。

5)重点培育一批在传统产业中具有体制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研发扩散基地。

6)以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集成为重点,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重点选择对行业影响大、应用面宽的重大技术装备,组织技术开发与科技攻关,形成和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促进其在行业中的应用,满足传统产业装备更新换代的需要。

7)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研制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围绕市场需求,立足产品结构调整,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加快新产品产业化步伐,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效应大的重点新产品,带动和支撑传统产业的发展。

8)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降耗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防止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工业发展模式。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按照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重点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要求,以重庆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为契机,推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的“12518”战略。即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这1个核心,促进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建设和循环经济框架建设2个体系,抓好主城污染企业搬迁、水资源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等5个重点领域,实施18项重点工程。

1)实施主城环境污染企业搬迁工程。2007年前重点抓好主城区纳入搬迁计划范围的29户企业搬迁,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再搬迁一批企业。引导其他主城区老工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则,实施“退二进三”或“退城进园”,有序迁入相应的特色工业园区,并在搬迁过程中实现升级改造,实现“搬大、搬强、搬活、污染消除”的总原则。

2)抓好水资源合理利用2大工程。一是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十一五”期间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实施110个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总投资56亿元。二是实施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节水工程,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努力实现洗煤废水、矿井水、选矿废水、轧钢冷却水、氮肥冷却水和电厂冲灰水的“零排放”,创建一批废水“零排放”工业企业,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的力度,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实施122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2007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到75%,2010年达到80%。2007年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目前的330立方米降低到275立方米

3)抓好能源节约6大工程。一是实施水泥低温余热利用和煤矿瓦斯气利用工程,2010年底前,在全市已建和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实施水泥窑炉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共30个,总投资125亿元,新建余热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二是实施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全市热负荷较大的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规划一批热电联产项目,以达到提高供热效率、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2010年前重点发展长寿化工热电联产项目、涪陵建峰化工热电联产项目等9个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33亿元。三是实施工业炉窑节煤工程,2010年前实施中小锅炉和窑炉技术改造项目78个,总投资21亿元,通过技术改造,燃煤锅炉平均热效率从目前的70%提高到80%左右。四是实施电能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工程,组织开展100户工业、商业用电大户的电能平衡测试和能效评价工作,提出相应的节电措施,达到提高用电能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五是实施系统节能工程,研究制定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导原则,逐步提高用能装备水平的准入门槛,限制低水平高消耗用能设备的使用,禁止国家明令淘汰设备的转移使用。六是实施节能监测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工作,引导鼓励生产、消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提高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的能源利用状况的监测能力和装备技术水平。

4)抓好资源综合利用5大工程。一是实施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工程,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重点发展报废汽车、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废纸、废包装物等的回收利用。实施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5个,总投资7亿元。二是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工程,继续以煤矸石、粉煤灰利用为重点,强力推进全市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共生、伴生矿,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渣的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26个,总投资35亿元,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率2007年提高到80%2010年提高到85%。三是实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工程,2007年前完成2个生活垃圾掺烧煤矸石发电示范项目,在示范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四是实施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工程,引导园区搭建供水、热电联供、物流配送、废水处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实行集约化管理,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2007年前建立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五是实施资源循环技术开发利用工程,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循环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化工磷石膏、锰尾矿、铬渣、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物的利用技术。

5)抓好清洁生产4项工程。一是实施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加强铬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出台相关行业发展指导意见。2007年前完成锶盐、电镀、锰、造纸等行业整治工作,完成民丰农化公司年产5万吨铬盐迁建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民丰农化公司老铬渣治理工作。二是实施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工程,制定《重庆市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10年前对电力、冶金、化工、医药、水泥、煤炭等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清洁生产项目29个,总投资20亿元。三是实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工程,大力推行洗选煤技术,鼓励洁净煤发展,推广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燃料结构,推进燃油汽车改天然气,实施“洁净煤”和“清洁能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亿元。五是实施碳交易工程。根据《京都议定书》,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污染治理。规划项目15个,总投资10亿元。

五、保障措施及建议

(一)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结合全市工业发展情况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情况,出台区域性产业政策,明确各区域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产业,引导企业资金投向,避免低水平投资和重复建设。加强项目库建设,围绕四大重点产业,跟踪国内外行业发展以及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强与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规划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源头项目,引进和培育发展可以产生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围绕源头项目狠抓产业的拓展和延伸工作,引导和组织配套企业入园,增强园区内各企业的相关性和配套性,完善配套协作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路、水、电、气、通讯等设施,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入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分年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工作任务,明确牵头和责任部门,落实责任,并加强考核。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招商资金作为工业投资的重要来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本,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一是紧紧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机遇,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制造基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二是突出重庆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兵器装备基地以及三峡库区的地区特色,争取国家支持,加强与国家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重大项目在重庆的布局。三是加大三峡库区招商和对口支援力度,发挥库区资源、市场、政策优势,用好对口支援政策,加快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壮大库区产业基础,实现对口支援双赢。招商引资要注重引进资金、机制、管理经验、技术装备和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3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新领域和新方式,推进渝港“9+1、渝澳“8+1合作计划,巩固发展长江沿岸城市、西南六省区市七方以及库区对口支援省市的经济联系与协作,推进川渝经济社会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成渝经济区。

4加强发展环境建设。在硬环境方面,一是加快煤炭、电力、天燃气等能源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二是加快“二环八射”的公路交通和寸滩、涪陵、万州三大港区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为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打下基础。三是加快西部供水工程建设,促进渝西缺水地区工业发展。在软环境方面,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5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制度。要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投入、创业、评价、激励四大机制,搞好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二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三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6突破体制限制,整合资源,发展规模经济。坚持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加强宏观引导,打破中央、市和区县的条块分割,国有、民营的所有制限制和行业之间的界限,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实现规模效益。

7构建较为完善的工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工业园区信用担保体系、技术中心、工业厂房投资体系建设。建立跨区域产权交易大市场和一些针对性强、易操作的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形成区域统一市场,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自由交易。

8实施“百亿工程”,提高产业集中度。着力提高企业集中度,将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到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042601个的基础上,增加到3120个,平均每年增加130个。实施“10大百亿工程”。采取重组与引资相结合的方式,扩能提速,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继长安、电力、重钢、机电集团之后,要培育西南铝、川维,IT(“811、日月光、东芝、普天),海尔、化医、庆铃、隆鑫、宗申等一批百亿级企业集团。其中100亿元级的企业集团要由2004年的3个增加到16个,500亿元级的集团3个,1000亿元级的集团1个。

(二)主要政策保障措施

1财税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财税的市场杠杆调节作用,以财政贴息、专项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导向,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境)外资本,发挥财税资金的投资乘数效应,加快重庆工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一是用好国家和市级现行的有关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政策,增加工业投资。二是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产业研发资金延续到2010年并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三是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期限;贯彻落实好国家有关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四是结合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国有企业改革造成城镇失业人员较多的实际,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减轻老工业基地改造发展的失业压力;筹集专项资金,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五是充分用够国家三峡库区产业扶持政策,对三峡库区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六是建立品牌战略资金,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七是积极争取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对三线调迁企业和扎根艰苦地区的三线企业,以及三线合资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三线企业充分利用军工技术,加快民品的发展,为国防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金融信贷政策。一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信贷资金优势,支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造。二是改善信用环境,调整信贷投向,确保银行信贷对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产权改革和产业升级的支持。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贯彻执行《中小企业促进法》,采取政府搭建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抓好中小企业贷款试点城市工作,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企业减负政策。对老工业基地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争取优先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争取中央财政补助支持中央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剥离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其后纳入社会保障系统由政府统一解决。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是不符合法律法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涉企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原有涉企收费标准不再提高,对有高低限的尽量按低限标准收费。四是制订专门政策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推动科技企业深化改革、改造。

4人才科技政策。设立“重庆市工业人才开发基金”,用于引进开发高层次人才、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鼓励现有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进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创业,在市场准入、项目支持、地方税费、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简化人才引进程序,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从速从简办理引进人才的有关手续,并对其配偶、未婚子女优先解决落户、就业、入学等问题。

5支持区县经济发展政策。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领域,降低工商登记注册条件,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持,培育壮大区县企业家队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市级中心镇和工业中心镇发展;结合各区县特色经济择优支持重点产业和企业;配套国家的库区产业基金建立市级库区工业经济发展资金,培育壮大库区特色产业;建立库区企业污染治理资金,解决库区污染治理问题。

6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政策。鼓励招商引资和扩大出口的政策,如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出口产品生产、研发和技术或设备引进的贷款贴息政策,开拓国际市场的信息服务政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其他发展政策等。

7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进入国债投资项目计划;提高国家对矿产开发沉陷区补助资金比例,加强地质和生态恢复治理;对资源枯竭地区,国家给予产业替代和下岗职工安置的资金补助;解决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前的历史遗留拖欠工资和其他欠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