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些时刻让我们非常愤怒或者郁闷,但却又无处发泄,憋得要发疯,然而却又无处发泄。现代人管它叫抓狂。我们都是凡人,所以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时候,由于某种潜在的不知名的原因所引起的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感觉是急剧变化和膨胀的,是可以引起情绪极大不稳定和浮躁的,它直接或间接导致自身动作的无法控制,同时心中的感情或者想法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被人理解和知道。这是凡人的苦恼,也是凡人的标志,如果没有它,那我们或许已经不成为人了。事实上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们还要去勇敢的面对它,克服它,战胜它,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可以实现这些目标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正文:
人生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在人生的每段历程里都有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人们的“觉悟”;在生命的每片风景中,都有矗立的山峰等待着人类的“征服”。
若不是有了切身的体验,我是无法彻悟“离而清视之”的真义的。比如那一场“衣物风波”:上学时由于太专注于学习,以至于陷入痴迷。所以衣服、床单、褥单等总是长时间不洗,都产生了霉味,又脏又硬,惹得舍友们不满。由于穿的衣服太久了,又长时间不换,所以已有了严重的异味,可是自己却浑然不觉,然而周围的人已经受不了了。虽然自己也一直在注意着自己的衣物,却总是觉着不算脏。
为什么自己的感觉会欺骗自己呢?“入兰芝之室,久居不闻其香,与之同化矣;入鲍鱼之肆,久居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难道真是这样吗?看来是自己在束缚自己,无形中为自己的意识所束缚。难怪苏东坡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象是微机分中求导那样,求极限时都要先离开一段(△X),给出一个“邻域”,而后才能得出并断定正确的结果,这是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应该是吧,但我知道“离而清视之”决不只是简单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亦不是一句“知之深,爱之切;爱之切,恨之深”所能诠释的。“拥有时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发现其美丽与重要”这种感叹怕是人人都曾有过。由此深入进去,也只能窥得一斑。如果说“距离产生美”即是其内涵也是不全面的。若从哲学角度来说,这些只是它的一个方面而已。“离而清视之”更应是一种处世的学问,一种人生的境界。虽然常是因为十分迷茫,才被迫作出如此大胆而又无奈的决定,即远离深爱的东西,但这并不能否定其现实的意义,正是这种“距离”才使人们明晰了自我现状,明晰了真爱所在,明晰了困惑之源,明晰了迷茫之象。正应了先人那些古训:“人欲求道,须于功名上闹一闹方心死,此是真实语”、“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之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
当你无从处置或无从抉择时,你可以“离而清视之”。跳出来,放一放,平静下来自会懂得何去何从。
当你过于投入,痴迷其中时,不要“走火入魔”抑或“玩物丧志”,要记得不时的走出来呼吸一下清新空气。“离而清视之”,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当你“怒火中烧”、“怒发冲冠”,即将“黑云压城城欲摧”时,应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离而清视之”,你会发现为其如此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得。
当你“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当你“平步清云”、“高处不胜寒”时;当你“欲壑难填”时;当你“临渊羡鱼”时;当你“看破红尘”时,当你“望断南飞燕”时;当你……请一定要记得“离而清视之”。
“离而清视之”不是非让你放弃什么、停止什么或者逃避什么,而是要让你的心暂时的“死”去。“离开”那是非恩怨地,“抛却”那意乱情迷局。无论什么时候,“冷静”都是最好的对策。像蝉蜕皮一样,放下包袱,走出疆局,认清真我,获得新生。“离而清视之”不一定是要分开,不一定是要远行,不一定是要压抑。当然如果可以让身体也远离,那最好还是抽身而去的好,如果不能,那就要在精神世界里去远游。“离而清视之”要的更多是“自省”、“自识”、“自悦”、“自容”;还有就是要“省人”、“识人”、“悦人”、“容人”的度量和胆色。“清视”自己,“清视”他人,可谓“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离而清视之”是要你“以退为进”也是有道理的。
“天下大势,和久必分,分久必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和“离而清视之”也是相通的。只是在我们平凡人的世界里,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但在日常生活的琐事里,喜怒哀乐都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在我们的天地里,我们似乎无力去选择什么“喜怒哀乐”,到是任“喜怒哀乐”来肆无忌惮的扰乱我们的平静生活。所以,在此说上一句“离而清视之”,无须太紧张。远之,视之,察之,悟之,析之,明之,治之,用之。
抓狂的时候怎么办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