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向来不是很关心街头民情民意的,毕竟不是公众人物也不是政界精英,如果强烈的要求证明这一点,就是感觉自己还是去谱写金融财经上的华章比较好,就像梁启超后来的设想。只是,一些事情不自觉映入脑海,激发了自己的想象。
清晨自五道口地铁站下车步行到公司的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在刮地方粘着的小广告片,这种东西一面是广告,一面就是黏胶,散在地上根本除不掉。只是看到环卫先洒点水浸泡,而后拿着镊子清理,费时费力效果也不理想。这样的广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冷不丁就是满地满城。本来认为北京没有办证的电话广告了,不想这个想法很快被颠覆,而且办假证较其他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临近大学的地方,真是生意兴隆。顺手查看了下《广告法》,第三十二条倒是有这样的规定,但是法律有法律的尊严,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各人有各人的出路,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业不这样做又能怎么样。现在网络上就充斥着这样的广告了,高科技的诱惑真是无法抗拒,校园里也是不可或缺的地方,也就是凡是能贴广告的地方就肯定有,无奇不有。都是小本生意,基本上是旧物回收的信息,前段时间从住处到公司路过前八家和后八家,一路上所见简直就是底层生计展览一条街,将两者比较牵强的联系起来的就是对于旧物的回收,这些都扮演这社会微生物的角色,不可或缺。当然希望穷人越少越好,旧物的回收利用在社会上有比较完善的经营机制,广告与环卫能够协调一致,城市既服务民生又要树立形象,但是如何降低成本使各方受益倒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我也没有出游西方发达国家的经历,也不知道在那些国家治理者怎么经营城市管理,对待旧物回收和街头广告是什么做法就不清楚了。不知道是不是有比较高明的做法。
中午去餐厅就餐,遇到一次募捐。没有看清楚为什么的募捐,因为口袋里没有适当的零钱,也没有前去打探明白。中国的募捐都比较中规中矩,举办人也都很有责任感,你捐款后给你鞠躬致谢,很感动,这些人都是志愿者吧。去救济救助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是捐款最大的心理障碍,本来感觉需要奉献爱心,承担社会责任的,就是想到去救助一位素昧平生的人很多人都会改变主意,就是单位组织募捐,很多人也不是出于自愿的吧,面子与里子交织着。我了更深的去把握募捐的组织形式和中国的募捐文化,为了进一步透视这一情节,就拿募捐文化比较成熟发达的美国做下比较。美国,募捐成为非常普遍的行为,募捐的款项名目繁多,而且拥有非常完善的社会机制来运作,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来管理相应的捐款。同时,还可以上网捐款,募捐的电话或者 募捐者的脚步到家门也会不期而至,当然,你可以选择捐或者不捐。募捐方式根植于基督文明之中,还在于政府的政策鼓励,早在1917年,美国政府就出台了相关的免税政策鼓励捐赠。美国人的税收都是在减除了捐款额的基础上进行应征的。减掉捐款额后剩下的应纳税部分,金额越高,适用的税率也越高。所以,如果进行了捐款,适用的税率可能也会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