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从1998年开始把肉牛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特色主导产业,并确定引进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为主要养殖品种。两年多来,按照“政府牵头、高位起步、突出特色、多元投入、引改结合、以引为主、龙头带动、订单销售”的基本思路,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认真操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食品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肉牛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肉牛产业的整体状况和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到有关部门和养牛户进行了调查。
良好的态势
两年多来,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县肉牛产业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模式,呈现出起点高、发展快、链条完整、体系健全、风险小、前景好等特点,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一、齐抓共促,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专门行文明确其主导产业地位,并定为“乡镇长工程”,出台了严格的奖惩措施,还多次召集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专题调度,调动起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二是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帮农民算细帐,解疑惑,并带领农民外出参观,激发了农民的养牛热情。三是协调农村信用社为养牛户提供每头牛1800元、每户最多7500元的政府贴息贷款,解决了农民的投资困难,又从县财政拿出4万元专款,新建了19个黄牛冷配改良站,解决了优质牛的冻精冷配问题。通过以上措施,截止到今年11月底,我县在原有本地黄牛和其它杂牛的基础上,新引进西门塔尔优质基础母牛6000头,新建成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33个,其中100头以上的6个,发展重点村75个,3头以上的养牛专业户400个。
二、扶植龙头企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县肉牛产业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恒力乳制品厂、康乐熟牛奶厂三家龙头企业。其中**公司规模最大,带动幅射能力最强,其主体企业**畜禽养殖场从**年代初开始就通过河北外贸公司出口配额向香港供应活牛。****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养殖场投资1100万元,将育肥能力由1000头增加到3000头,并建起了每年单班生产能力8600头的屠宰车间,成为我县养牛业的“航空母舰”。此外,我县还初步形成了母牛、肉牛、牛奶订单生产的格局,在架子牛销售上,由**公司、善官牛场和农民签订了购销协议;在青年母牛销售上,由县牧渔食品公司和农民签订了购销协议;在牛奶的销售上,由恒力乳制品厂、康乐熟牛奶厂和部分养牛户签订了收购协议。
三、突出主体,达到了较高的运行质量。现有的33个养牛示范小县和规模养牛场是我县养牛业的主体,它们的管理、运作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总体运行质量。通过政府引导和帮扶,这些规模较大的养牛场,不仅饲养管理水平提高了档次,而且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如白庙养牛小县、孙坚的养牛场、周振起的养牛场等。其中白庙养牛小县去年9月引进的40头母牛,通过科学饲养,日增重可达2.5斤,现已产犊3头,已配种准胎30多头,母牛平均每头增值700多元,牛犊价值都在1000元以上。
四、强化服务,建立、健全了服务体系。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一没方向、二没资金、三没技术、四没销路等四个难题,在培育肉牛产业上采取了“六统一分”的运作方式,即统一协调资金、统一引进母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检疫、统一冷配改良、统一组织销售、分散饲养管理。由县畜牧局牵头,全县已建立起改良、饲养、饲料、防疫、销售五大服务体系,为养牛户提供了从购进到销售的全程服务。技术方面,已形成了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畜牧兽医站、村有专业养殖大户和技术明白人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
存在的问题
我县养牛业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一、农民思想中的陈旧观念产生负面影响。我县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受着传统农业的束缚,不太适应产业化经营方式的需要,小农意识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产业发展。尤其是一些小规模肉牛散养户,有的贪图小利,用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购牛时,低价购买小牛,把剩余的钱用于其它支出;有的急功近利,购牛后稍作育肥,不等牛产犊产奶就急于卖牛换钱;有的患得患失,不断打听牛的市场价格,又不明白种母牛和肉牛、耕牛的价格关系,见价格不理想就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匆忙卖牛转产。这不仅造成专项贷款的流失,也严重影响了肉牛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
二、农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能力偏低。目前我县养牛业大致有散户、联户和规模牛场三种经营方式。散养户规模小,绝大多数在3头以下,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自主决定经营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联养户由各户共同或轮流进行日常饲养管理,饲养方面较有保障,但配种、销售等环节均由各户自己做主,而且联合松散,稳定性较差。规模养殖户中也存在前期投资过大、后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有的农户科技素质低,饲养管理粗放。有的散养农户,把优质牛当作普通牛饲养,只喂秸杆不喂精料,牛的营养跟不上其发育生长的需要,基础母牛不能如期成熟;有的实行放养,致使牛误饮误食发生中毒事故;个别养牛户赚钱心切,又不太懂西门塔尔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发情期掌握不准,配种技术不过关,造成了准胎率降低;还有的农户不注意牛的卫生和产犊前后的护理,致使疫病、难产、断乳等情况偶有发生。
四、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尚显不足。从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显得单薄,牛奶方面的龙头还没有形成;龙头与农户的衔接上也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散养农户的牛奶销售成为难题,致使有些农户放弃了挤奶,这些都会影响我县肉牛产业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对策和建议
要真正克服目前肉牛产业出现的问题,就要下决心转变政府职能,实实在在地“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围着农户转”,提高产业运行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解除农民思想顾虑。消除农民疑虑,稳定养牛户队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养牛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特点,把眼光放远一些,在母牛产犊和产奶之后再算效益帐。农民心里踏实了,养牛户队伍稳定了,养牛产业就不会萎缩。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示范引导工作。对一些规模养殖大户因前期投入过大而产生的资金短缺问题,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帮助解决。随着母牛繁育高峰的到来和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一些散养户自愿联合新建牛场或大户扩建牛场,要继续帮助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示范引导工作要注意增强实效性,在继续发挥好原有示范场作用的同时,还要结合农民实际,在养牛重点村建立一批简易养牛场,确定一批散户饲养典型,进行重点扶持,尽快见到效益,使广大散养户不仅愿意学,而且学得来。
三、加强引导和培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加强规范、引导和教育,使农户在经营中学会经营。尤其对散养户,可以引导他们走散户饲养、联户经营的路子,以便腾出时间、精力,多渠道增收。要采取多种方式对经营带头人进行农业产业化、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在技术服务方面,要建立疫情测报体系和母牛发情期测报体系,防止疫病发生,及时进行配种指导和服务;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尽快推广麦秸“三化”、饲料青贮和饲草种植等实用技术;加强对母牛产犊前后饲养管理技术的指导,确保成活率,提高产奶量。在销售服务方面,要进一步理顺购销关系,确保已签订协议和订单的落实,针对目前散养户牛奶销售等环节出现的不衔接问题,尽快联系解决,解除养牛户的后顾之忧。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要尽快建设或扶持乳产品龙头企业,形成乳肉产品双龙齐飞的局面。目前我县养牛业的主要产品就是活牛、牛肉和鲜奶,深加工项目很少,可考虑组建乳肉产品研发机构,开发和引进深加工项目,增强乳肉产品的自我消化能力。另外,还应当准备建设活牛(包括种牛)和乳肉制品两大交易市场,既方便养殖户的规模调整和结构调整,也能够拓宽养牛业的“出口”。完善产业链条,活化产业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我县肉牛产业的蓬勃健康发展。
六、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目前,国际国内市场对优质肉牛和肉奶产品的需求量增长迅速,正是我们发展优质牛养殖的大好时机,而我县肉牛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专家预测,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到****年8月我县就可建成西门塔尔牛良种繁育基地,再经过2—3年的努力,就可建成全省乃至华北地县最大的优质牛改良繁育基地。省畜牧研究所已经决定,把****年的科研攻关课题放在我县,建立科研基地,自带资金和技术,免费为农民提供饲料配方和技术服务,这将对我县肉牛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只要我们鼓舞和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信心,就一定能度过发展初期的难关,很快进入规模迅速膨胀期,并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产业发展的全盛期。
关于县域肉牛产业发展的调查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