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研究应注重物质基础一致性
上个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电视电话会议,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标志着该项工作全面启动。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特有的中药新剂型,相对其他中药剂型,具有见效快、疗效确切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被大量使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剂型。然而,到目前为此,中药注射剂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却一直比较突出。2005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17万例,中药不良反应占总数的14%,而中草药注射剂占其中的75%。因此,及时启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淘汰部分风险效益比不佳的品种,提升和完善留下来的品种,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药物评价的前提是弄清被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如果被评价的对象不固定,物质基础不一致,那么评价就根本无法进行。中药与化学药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组成复杂,易受中药材来源、生产工艺、储藏运输、临床使用等因素影响,因此相对化学药来说,中药研究应更重视物质基础一致性,分清哪些问题是物质基础改变引起的,是否可以控制,如何控制;哪些是药物本身引起的,风险效益比如何。否则,物质基础不清楚,出现安全性问题就无法区分哪些是质量事故,哪些是不良反应事件,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就难以得到合理评价,研究就可能失去方向,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的结果对实际临床用药就失去了指导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临床用药安全来说,物质基础一致是指进入人体的药物的物质基础一致,而不仅仅是生产出来的药品,也不是使用前的药品。大量新闻报道表明,很多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问题发生在配伍过程中。这同企业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太少、说明书内容不详细有关。
目前,中药质量评价技术都不太成熟,包括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受认同的指纹图谱技术,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有些药物在某种情况下与比较药物具有相似的图谱,但换一种处理方法或检验方法,图谱又会相差很大。减少这种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原料、中间体的特点以及与制剂质量控制的相关性,建立可控性强的原料和中间体质量标准;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图谱,因为两个样品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图谱,具有相同物质基础的可能性比单一图谱要大很多。
总之,虽然药物物质基础一致本身并不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离开这一基础,就无法真正评价一个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药由于其组成成分的复杂性,确保其物质基础的一致性是确保各项试验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前提,应该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