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最需要的是公平的国民待遇


农民最需要的是公平的国民待遇  

       7亿多农民是中国总人口的最大组成部分,农民富裕不起来,中国就很难说富起来了。

  现实的情况是,国近30年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增长了不少,可比起其它阶层,他们所获得的增长根本不值一提。尽管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长期城乡失衡带来的内需不振和产能过剩的压力,连续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措施,比如开展新农村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加大直接补贴力度、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近又在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且新劳动法的出台也有效保障了农民工的权利。但城乡差距依然没有有效缓解,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8年在一份报告中透露,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达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所以温家宝总理说,“给农民多少实惠都不算多”。

  问题是,如何才能给农民实惠呢?

  笔者认为,中国农民问题,最主要的是不公正的身份制度。农民生产需要土地,可农民的土地却属于国家,不能自由流转和改变用途。虽然中国政府承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长久不变,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只有在少数试点地区可以),难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农民所能获得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至少是身强力壮的)到城里务工,身份只能是农民工,尽管为城里贡献了同样的税收,也绝对不可能获得其他城里人所享有的保障,而一旦竞争失败(如生病、老了)就只能转而求助原来的农村老家。正因为这种身份制度的存在,他们从一出生就完全不同于城里人,学校不如城里的好,生病住院也比城里差。偶尔享受一下城里的待遇,都必须付出巨额的“赎金”,如城市学校的借读费、自费医疗。

  不同职业对于人的要求肯定不同,待遇自然也不同。农民的职业要求可能较低,收入比其他行业低一点很正常,但这种差别理应体现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而人为设定身份制定让他们“雪上加霜”肯定不对。现在很多人也老讲要帮助农民,可如果这些帮助仅仅是免免学费、送XXX下乡的话,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笔者呼吁,给农民一个公平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