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企业如何过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最早提出“过冬论”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去年底在香港的一个论坛上建议:现在是蓄势之时,在危机的背后,是难得的机会,中小企业要手持现金,练好内功,坚持不放弃。七年前,还是中小互联网公司的阿里巴巴,在遇到那个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冬天,就是采取这样的策略过冬迎春的。
对于不少温州企业来说,在这个寒冷的冬季,用马云的理论生火取暖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上周,记者从电气、服装、眼镜等多个行业协会了解到,不少中小企业正在忙着技改,更替掉旧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升级,甚至有少数企业在忙着建新厂房,进行全面“升级”。
温州一家不愿意具名的半官方机构透露的一份调研简报显示(2008年11月底进行的该项调研),接受调研的32个行业、300余家民营企业,它们的资金需求共71亿元,其中15.85%的资金需求,企业希望用于技改,同时还分别有4.27%与3.08%的资金需求,希望用于新建厂房与拓展销售网络两方面。
在这场由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中,来自我市眼镜、服装、电气、泵阀及汽摩配等行业的消息显示,这些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在这季“寒冬”中受影响很轻微。“这次金融危机,电气行业受影响的企业肯定是有些,但一些有自己特色产品的企业,基本上没怎么受影响,”温州市电气行业协会经济发展处的一位人士如是表示。
据这位人士称,这些受金融危机影响甚少的电气生产企业意识到特色产品的重要性,于是在市场可能面临调整的预期下,不少企业早早就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并对厂房里的旧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准备在市场好转时争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目前技改项目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领域(按照产业的归类,电气设备、泵阀、汽摩配等诸产业均属于装备制造业),”温州市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技术改造处)处长郑柳伟这样说。而有意思的是,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进行自我“升级”的,并不是那些行业排名前几位的龙头企业,更多的是中等规模的企业。同时,这些中型企业原来就有计划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于是在这个冬天加紧为自己强身健体。“如果这些中型企业操作得当,等经济复苏后,他们很有可能会快速跃升到行业的前列,”有业内人士预期道。
与电气行业一样,做内销市场的服装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相对小一些。在这个冬天里,部分做内销市场的服装企业,为将来占领国内市场的更多份额,它们也在悄悄地各自升级生产设备,计划将产品向中高端发展。温州市服装商会的一位负责人称,目前其掌握的,就有30多家服装企业在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新设备的企业主要是男装企业,他们新买的生产设备都是进口全自动化的”。
显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服装企业,引进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的档次,也缓解服装企业的缺乏熟练技工之痛。众所周知,温州的服装企业当前面临着沉重的娴熟技工短缺压力。同时,一服装企业的一位管理层人士认为,服装企业的此轮“升级”,或许会带动温州整个服装业的“升级”。追溯温州服装产业的发展脚步,不难发现温州服装的每一次提升,与部分企业主动自我“升级”不无关系。
与电气与服装行业不同的是,眼镜企业在这个冬天忙“升级”却是为数不多的几家龙头企业。“眼镜行业有进行技改的企业,也就是远洋等几家龙头企业,”温州市眼镜行业协会的一位负责人透露。据了解,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眼镜外贸订单骤减,但是在国内市场做出品牌的远洋等几家龙头眼镜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的支撑下,生意波动不是很大。因此,这些眼镜企业更加意识到做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于是进行技改等调整,将分配更多的精力来开拓国内市场。“信泰光学可能会在新建成的工业园里,引进较为先进的眼镜生产线,做中高档的眼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温州眼镜在市场上,虽然数量上已占有绝对的优势,可是绝大部分眼镜也仅是中低等档次的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非常弱,与其他区域的眼镜企业竞争只能运用“价格杀手”。
不过综观温州各大产业,在这个冬天像阿里巴巴那样积极练内功过冬的企业还是很少,而且大多是做内销市场的企业,做外销市场的企业似乎更少,甚至连有升级意愿的也很少,包括鞋革、服装、眼镜等温州三大传统外贸强势产业的外销型企业。或许,这个冬天已让温州的很多外向型企业伤筋动骨。但是,记者还是建议,若还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应赶快行动起来,对自己进行一个“升级”,来年春天也许就会花开满山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