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又到忙碌开启时
巫继学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已经逼近。如果你走在北京宽畅而涌堵的大街上,你一定会注意到,比起往日,豪华轿车突然增多,而且还是外地的。一些职权部门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地方各地也有自己的忙法,各个单位,也都在为双节做准备了。特别是,各个单位的“小金库”再度被忙碌开启。恰逢其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1月1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号召“以反腐败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他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
讲到“小金库”,就等于讲到权力资本。所谓权力资本,通常就是指公权的掌控者在权钱交易中,是私人行为,所获利益完全是为已谋私利。人们在谈论权钱交易时,常常忽视了一种区别:即虽然都是权钱交易,但有两种完全不同的交易:一种是公权的私卖,一种是公权的公卖。本文在以下所分析的就是这样两种现象。
那末人们自然要问:究竟什么是权力的“公卖私益”?权力公卖后,金钱究竟流到了什么地方?
权钱交易中的“公卖私益”,是指公权与金钱的交易不是权力掌控者的私自个人行为,而是一种公共行为。就是说,在这里公权的权钱交易,是以公权执掌部门或者至少打着政府公共部门旗号的名义进行的。表面上看,冠冕堂皇,是一种公对私的行为,权钱交易收益没有直接进入个人腰包。甚至在一些场合,公权出让者理直气壮,俨然就是公共权力形象的维护者、公共事业的增益者。但是,公共权力的出卖本身,就不是合法的。稽阅现行的一切法律法规,都没有关于公共权力作为商品出卖的合法规定。大量被揭发出来的事实印证,权力的出卖本身,一定与权力掌控圈子内的私利密切相联,一定以小利益集团为基础。
权力公卖,不涉嫌直接牟取私利,钱直接是进入了一个看似姓公的非私人钱袋。这种钱袋通常被称之为单位“小金库”(一个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的名称)。“小金库”姓公(不过这不是大公,是打着公姓名义的济私假公),钱没有自己拿,入了“公库”,真是绝好的障眼法。“小金库”历史说来也不短了,大约可从1960年代算起。那时,或许是因为管得严,或许是因为人们还胆小,或许是因为物质馈乏,单位将卖旧书报杂志、卖单位杂物、或者个人捐赠所得又不便或不想进入单位财务而私下设立的钱柜。钱虽然不姓大公但也姓小公,似乎这不成其为问题。通常这部分钱是用于单位年度茶话会之类单位公益活动,有时也用于开支单位不便于报销的账目,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对贫困成员的表示性困难补助,等等。这个本为中性称谓,不表示好也不表示坏的名称,仿佛自从那个前国家审计署李金华的审计报告出来以后,变得相当不名誉,甚至十足的私利。从媒体历年来披露的大量的腐败案例来看,“小金库”愈益成为犯案的帮凶。现今要说起“小金库”,就等于说到公钱私分、公钱私用。“小金库”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它的公共性质,但又从不进入单位公共财务。想想,又是公姓的钱,又不被财务管辖,这等于是一笔活便钱。谁在单位掌权,这个钱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我现在指认的就是,大部分公权公卖的钱,就是流入单位“小金库”的。
有一点必须指出,“小金库”钱,不会进入国库,不会被充公。至于这部分钱如何销蚀掉,可能有一百个“小金库”就有一百个掌管的主,有一百个掌管的主就有一百个私分的方式,很难抽象出一个统一的范式来。但是,它最终必然成为小利益集团私人囊中物、盘中餐,却是千篇一律的。
公权公卖的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普遍。可以近似地说,凡是不出具国家税务部门统一核放的正规发票,或者开出政府财政部门行政性收费单据的一切收费,都在可疑之列。换句话说,凡是收了钱不进入国库的,不让它姓大公而令其姓小公的钱,都极有可能流入单位“小金库”。当然,为残疾人、为危机贫困者、为事故发生地捐助者除外。当你在政府职能部门办事交费时,你收到是一种什么样的收据,是不是法定票据?当你被交通、城管、公安、工商或者别的什么执法部门(通常他们都有“大盖帽”可戴)罚款时,你要看清楚,给你是罚款单位的收据,还是国家税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的法定票据?当你被控进行色情交易罚款数千元时,你有没有用颤惊惊的手接过法定票据?
单位“小金库”,说穿了就是权力资本的暗箱,权力被堂而皇之公卖之后,就是流入这种见不得阳光的空间中的。而后发生的一切,不用多少想象力人们都会猜到:那就是,金钱在这里用各种方式与借口遭遇分赃。而后,该是优秀党员的还是优秀党员,该是先进单位的还是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