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下午2点30分,记者在西安市碑林区召开的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看到,第一排黄底黑字的“迟到席”格外醒目。据该区组织部部长张瑜民介绍:“设立‘迟到席’,就是要让机关干部从小事抓起,让全区人民看到我们整顿机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决心”。(2008年9月4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陕西日报》)
看了这则大会设“迟到席”的新闻后,笔者不禁想起了去年曾经看过的一则大会不设“主席台”的新闻:
在北京市海淀区召开2007年度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与会者惊奇地发现,会场上不设主席台了,区里四套班子领导和普通干部一样在台下就座;区里表彰劳模,劳模在台上坐着,领导在台下坐着……(2007年7月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北京日报》)
可以想见,大会设“迟到席”也罢,不设“主席台”也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改善会风改进作风,形成高效、务实的良好工作作风,从而推动实际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更好更多地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设“迟到席”的会场充满“责任压力”。我们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学习传达上级的政策精神,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搞好工作。也就是说,开会是为了推动工作。我们暂且抛开会议开得是不是很必要、内容是不是很重要不谈,但既然是领导者组织的一次活动、布置的一项任务,参会者就必须认真对待,遵守最起码的会场纪律。而违反规定就必须要受到惩罚,当众出丑。试想,迟到者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到“迟到席”上,还有形象和脸面吗?所以,“迟到席”的设立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无形的“鞭笞”、无穷的“压力”。
开会迟到,会场来回走动,随意接打手机,大声喧哗,等等,都是参会者作风散漫的一种表现。固然有人会辩驳说,会上滔滔不绝,废话连篇,“开会马拉松,发言长而空”是当前会风不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这个会议很重要、也很精彩,你迟到了、胡闹了,还有不惩不罚的理由吗?一人个,尤其是一名干部,连最起码的开会都迟到,还能企求他在其他方面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激情澎湃吗?治国必先治吏,治吏必先治庸。办事拖拉、作风散漫,是难以胜任“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神圣职责的。
不设“主席台”的会场更有“民主活力”。当然,我们谈会风会纪常常过多地强调要求台下听众应该怎样怎样、如何如何,而很少将目光聚焦到主席台上。也许因为那是领导,会议是他们组织的,他们想干嘛都成。因此,即便台上空话、套话、大话、废话成堆,也少见有人敢主动地站出来断喝一声:停止或下台。而往往台上的状态如何、精神怎样,又会影响整个会场的秩序和纪律。人们慨叹会议太长、太多、太滥的同时,更会对一些短会、精会、简会,百般青睐、大加赞赏。“主席台”的设立,人为地设置了台上、台下,形成了主体、客体,导致了官僚与民主的对立。因为坐在“主席台”上的通常都是领导,他们有一种优越感、权力欲,便很容易故弄玄虚、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把“主席台”当作“表演”和“耀权”的舞台。而一旦将“主席台”撤离,领导与群众平起平坐,便会在无形中增加领导的“亲和力”,领导没有了可以“表演”的舞台,只能和普通干部群众一样在台下坐着,体现了一种平等,容易让领导和群众之间交流感情。
另外,让劳模等发言者坐到台上,领导坐在台下,彰显了对知识与劳动、道德与模范的尊重,凸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没有了“主席台”,陪会的领导也少了,领导同志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本职工作,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也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干部和群众的交往、交流,进一步拉近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让领导从主席台上走下来,自己的心态便会变得平和,也自然会变得容易让人接近,官民关系也会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中达到和谐、和睦。
应该说,大会设“迟到席”与大会不设“主席台”只是抓住了台下、台上两个侧面,过分地强调哪一面,都是不恰当的,容易导致内容与形式脱节,也是容易走向极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台上、台下一起抓,内容、形式一块管,“标”与“本”一齐治,干部、群众一道严,才能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会风、作风、党风、民风。
新闻链接:
西安市碑林区领导干部大会设“迟到席”
大会设“迟到席”不妨同时不设“主席台”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