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振灾款物亟需建立协调机制


用好振灾款物亟需建立协调机制

王淼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笔者在顺义某村看到,在村委会发出捐款倡议后短短20分钟内就有20多人前往捐款,一下午捐款者络绎不绝,连一个吃救济的老人都捐献了100元。无私的互助精神在大灾面前演绎得淋漓尽致。目前,各界捐款及中央拨付资金加在一起已近200亿元,而且还在不断攀升。加上各界捐赠的各种物品,这次捐赠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而如何用好这些款物,建立起高效的协调机制应该说已是当务之急。

震灾的救援还没有没有完全结束,现在运行的还是类似战争状态下的紧急动员体系,也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这对于救治受灾群众,挽救更多的生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抗震有两个时间段,一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三天至一个星期,一个是较为长期的救灾和重建,目前已经进入第一和第二阶段的交替。随着大规模搜救工作的结束和受伤遇险人员的转移,救灾工作将逐渐从紧急状态进入常规状态。这也要求我们尽快静下心来,对整个救灾重建工作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

首先,政府应该尽快组织专门人员,对正在进行的抗灾救助和将来的重建进行评估。对于各受灾地区需要的款物规模有一个大致的计算。此次地震,受灾面积非常大,过去对于灾害损失主要由各地申报的办法可能已不适应当前的需要,专业的评估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比较偏远,话语权比较弱的地区,更要尽可能地掌握情况,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扶助计划,尽可能地使救灾款物的使用做到公平公正。

其次,要协调好各种救济资金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济款物的使用效率。在此次捐赠中,既有通过国家民政渠道的捐赠,也有通过红十字会、各种慈善机构基金捐赠的,同时透过民间渠道动员的救济资金和物资也已达不容小视的比例。应该说,款物大量汇集后,如果没有畅通的使用渠道安排,很可能会在有的方向出现拥堵而在有的方向出现空白。比如,来自民间的很多捐赠可能会更多地受媒体报道的影响。这样,一方面会造成资金和物品的积压,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需要款物者等不到及时的救济。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救灾款物的使用透明度。如此大规模的救助,也是对于我们各级政府诚信和透明的一次大考验,很多捐献者都直言,现在捐款物给灾区最大的担心就是被挪用截流。甚至不断有人提出要自己将款物送到灾民手里。对于这种担心政府应该理解,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和严格的制度保证救灾资金使用的公正透明。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审计局已经开始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我们相信,救灾款物的使用透明化,将成为我们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