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脾气告诉我们什么
---写在博客丛书为汶川灾区捐助活动后
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正在和灾区人民风雨同舟,共度难关。
虚拟世界,一样有爱,网商的行动更具实效性,不仅捐助还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给大家普及必要的防灾知识,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各项避险措施,在灾害环境中学会保护自己、互助友爱。
此次灾难,按照官方的说法主要是祸起瞬间,防不及防。每逢大灾大难,各类文章和报道都偏重于赞美灾区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无畏和全国各地的八方支援。从宣传的角度,“将坏事变好事”加以利用是不错的,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问题是从防灾减灾工作考虑,重视如何“将坏事变好事”更为必要。就是说,要切切实实地从中吸取教训,以减少类似灾难的损失。
在唐山大地震三十年后,法新社引用专家的话说,在30年前的今天遭受上世纪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后,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下一次地震。新闻引用了两位专家的话。一位是“中国地震局官员”,这位官员在一次会议上说:“近年来,新的工程项目,包括大型高层建设项目,突然间大量涌现。中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另一位专家是香港岭南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保罗·哈里斯。他考虑了与地震损失有关的环境问题。他说:砍伐森林和过度采矿等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加剧了滑坡的危险,也可能导致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增加。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些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建筑的抗震性能,但心里总有一些不踏实:我国商品流通和服务行业中“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是否波及建筑领域?监理制度是否健全?各级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我们能看到的是,高层建筑如此高密度地挤在一起,一旦发生地震,连一块可以搭防震棚的地方都没有。
吸取经验教训是人与生俱来的本领,古人叫“吃一堑,长一智”,老百姓则说“长记性”。西方人说“聪敏的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有一个人,在一个地方被石头绊倒了,他站起来后,不是总结经验,查找跌倒的原因,而是为自己勇敢地站了起来而自豪,并且每次跌倒后都这样做,那我们就应该怀疑此人的神经是否正常,智力是否健全了。据说日本人和我们相反,他们总是“杞人忧天”,成日价惶惶恐恐,看起来有点神经不正常,但他们的防灾减灾工作就是做得好,可见他们的“不正常”有点道理,并且得到了回报。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后,也都首先总结经验教训,很少有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大张旗鼓赞美抗灾的。例如几年前美国新奥尔良飓风,印度洋海啸,人们都进行了反思,这些都是完全正常的。
此次汶川,温总理下令限时务必及时抢通汶川的公路,让失联多日的震央七万人口与外界尽快恢复联络,不但可以安定人心,进而保住更多人命,这种抓住重点、对症下药的决策能力应予肯定。对于其他政府部门而言,这种用宝贵人命换来的一课,同样应该铭记在心。
当然,救灾贵在神速,把握“黄金七十二小时”,争取救灾的关键时机。这需要平素就能建立坚强的指挥体系、快速的支援系统,并和严格的建筑法规、正确的逃生教育宣导配套组成。
我们衷心希望灾区的人民能够尽快走出悲痛,走出困境,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的工作中去,用我们的双手,再造我们的美好家园!
点击进入〉〉〉博客丛书为汶川灾区捐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