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不解决座位短缺难题
作者:邹啸鸣 08年1月3日
2008年01月03日 晶报
昨天看到一则
“座位已经有人了,你没看到包啊?”许女士责骂起来。“你不是在抢劫座位吗?……素质差,人品差。”朱某回骂。此时,许女士的朋友上了车,坐上许女士抢下的座位后帮着骂起了朱某。过了一会儿,有一名患病老太上车,两名大学生于是逼迫“占座”的妇女给患病老太让座,并用相机镜头对准该妇女拍了半个小时,同时威胁要将照片发到网络上,结果妇女决定
我相信,类似的新闻今后还将不断出现。因为这样的社会问题,被当事人各方错误地理解为是“社会公德”方面出了问题。而不少人嘴上的“道德”,就像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照自己。公交车上弄一个“老弱病残孕专座”,也是在这种思维逻辑下解决问题的制度安排。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种制度安排,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相反,它还经常成为矛盾爆发的引信。大学生威胁要将“不让座”的图片发到网络上,是期望借助于“道德”的力量为自己出气。
其实,无论他是否“出了气”,都丝毫不增加公交车上的座位。而要真正减少类似冲突,减少公交车(及火车)上的拥挤程度,都倚赖于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必须能够刺激公交车及火车上的车次或座位增加。在现有的垄断条件下,公交
“座位数量小于乘客数量”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短缺问题,从而是一个
我们的文化主要是通过道德褒扬或谴责为手段,来解决短缺状态下的“排它”难题。用道德来配置物品的享用,当然有它自己的激励:它激励人们压缩自己的需求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前提。由于它将“短缺”的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它绝不会激励出供给的增加。
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才会激励出更多供给的增加。只有座位供给有效增加了以后,所有的乘客都得到了公交公司同等的尊重,乘客之间才有条件礼貌有加。
(作者为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http://paper.sznews.com/jb/20080103/ca2871915.htm
http://pdf.sznews.com/jb/pdf/200801/0103/JA05103C(ps).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