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报:《再谈短缺与道德》
文/邹啸鸣
我上周的专栏文章《道德不解决座位短缺难题》刊载以后,有人写了篇批驳文章,质疑《乘车公德问题是否能靠增加座位解决?》,此文上网时还配了一幅图片——两个热恋中的小年轻宁愿空着座位,也要拥抱在一起。看起来,这位作者更愿意做一个道德家提倡公德,而我更关注改善制度刺激座位增加。
目前,各大城市的公交车上总是人满为患。拥挤是常态。对此乘客们的反应是争相比别人更早上车。因此他们不屑于排队 ,实际上他们比较了排队的收益(早上车更有机会寻找到空坐)和损失(晚上车可能导致上不去)。道德家们的反应是教育乘客们——要像日本等文明国家的乘客那样彬彬有礼,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效果 是让乘客们“讲道德”,然后让他们拥挤并快乐着。而我的反应是:这里存在严重的短缺。我追求的最高效果是——改善制度,引入竞争 机制解决短缺问题,让乘客们不拥挤并快乐着。
有人说,导致公交车拥挤的原因是中国人多车少。错。日本的人口密度甚至高于中国人口最密集的浙江省。但是日本和浙江的经济 水平却高于中国的大部分省份。这是源于日本和浙江的经济制度绩效更高,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当地提高供给的能力 。但是浙江的公交车制度与全国一样地被垄断着,因此公交车上与全国同样地拥挤。
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言,资源和产出总是显得短缺。因此,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升产出的能力,就成为考验人类智商和文明程度的标尺。对此,人类演化出了两种制度来解决短缺问题。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被称为民主经济制度,这里钞票就是选票,竞争与过剩是常态。谁给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加物美价廉,谁获得的选票就更多,就更有资格和能力提供更多的产出。竞争刺激了利用资源的效率提高和产出的提高。所以市场经济制度导致“过剩”成为问题。什么地方出现“排队”的迹象,就会有消费者立刻变成生产者来增加该商品的供给。所以“排队”现象难得一见。不是日本人的“道德水平”高于中国人,而是日本的经济制度更有效,它刺激并提升了日本人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提升了日本人的产出水平和收入水平。当乘客们“知道”过来的公交车上一般会有空座,还用的着争先恐后?
而计划经济则被称为官主经济制度。这里权力就是“安排”,垄断与短缺是常态。人们能够消费什么,消费多少,那些人有资格消费的问题,由官员决定。他们解决短缺的方式是将人分层,然后加强信息的不对称和道德宣传,将有限的产出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分配”。由于他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分配”更多,所以他们并不在意如何更有效地刺激产出增加。而是更在意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垄断地位。“排队”是短缺的必然表现,所以非常普遍,“不排队”就被指责为缺德。
在短缺最严重的时期,漂亮姑娘选择对象会优先考虑两种人:官员和屠夫。选择后者可以让自己及亲戚彻底摆脱“吃肉”的不确定性。官方则树立了一些“道德楷模”,但由此也陷入了“经济-道德”的陷阱之中——压缩人们正常的欲望和需求来适应越来越小的生产能力——也许看起来更“道德”了,但是产出能力也越来越萎缩了——一双道德楷模的袜子穿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意味着,制袜女工要卖一双袜子给他,要等九年。
不要以为经济学 者“不讲道德”。新制度经济学将“道德”放到“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的框架中正式进行研究。诺斯说:意识形态是寻求社会稳定性的灵丹妙药。没有哪个经济学者会反对提升社会公德,但我们更需要仔细地区分社会矛盾是由于物品短缺引起的还是由于公德短缺引起的。仓廪足而知礼节。礼节对于长期的饥民而言,是一种超过粮食的奢侈品。
最后来 谈谈对照片的看法:两个年轻人旁若无人、旁若无位地拥抱在一起,也许让道德家看的摇头。但他们并没有妨碍任何别人,还无私地为别人贡献了短缺的座位。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爱”的伟大力量。所以我愿意祝福他们,祝福他们能够一辈子、自始至终地这样拥抱着。
经编辑后发表于《晶报》1月10日
晶报:《再谈短缺与道德》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