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产业转型或升级拉开序幕
最近,有三个事件备受关注,第一个是山东的韩资企业非正常撤资;第二个是珠三角企业的外迁;第三个是约20%温州中小企业因成本上涨倒闭或半停产。
事件一概况:过去5年里,大量韩国企业未经清算就撤离山东的“非正常撤资”现象一直在上演,并且愈来愈烈,2003年有21家,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2007年一下上升到87家,5年期间累计有206家韩企逃离山东,这一事件惊动了韩国政府,韩国方面还专门派出调查组来中国调查。据山东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2003年来非正常撤资的206家韩国企业,涉及员工2.6万人,拖欠职工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
事件二概况:前不久,据广东省外经贸厅经过专题调研发现,2007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有部分转移转移搬迁现象,珠三角的外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其中90%以上是港台企业,外迁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约有1.3万名员工。
事件三概况:最近一段时间,有报道称约20%温州中小企业因成本上涨倒闭或半停产,且不论20%数字的准确性,温州大量企业关闭的现状却是事实。当年作为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的温州,目前因为成本上涨压力而大量关停,所关停企业涉及的行业包括服装、鞋、电子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置包括一些特色轻工产业。
这三个事件在现象和表现形式虽然存在差异,例如采用的手段,一个是不负责任的逃离,一个是资本战略性转移,一个是合法关停,但是,这三个事件所涉及的主体是相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事件产生的原因却是相似的,所折射出的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同一的,而这些问题引起的结果和根本性解决方案也是一致的。
一、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
1.要素价格上涨
要素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是此类企业大量关停、倒闭或转移的最主要原因。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唯一竞争优势就是低成本。此类企业在低土地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资金使用成本等的支撑下生存和发展,利润空间非常有限。生产加工的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上涨都直接侵蚀企业利润,这种低成本构筑的企业竞争力是非常薄弱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面临成本上升压力,这类企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关停,要么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在上述三个事件中,韩资企业和大量温州企业更多的选择了关停,而珠三角的许多企业更多的选择了转移。
目前,整个中国,尤其是一些起步较早沿海地区,发展到了今天,普遍面临着土地成本、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三大关键要素价格上涨压力的状况。而这三大关键要素价格上涨首先冲击的就是竞争力最弱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类企业。而且这个冲击仅仅是一个开始的信号,还会随着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不断增强,这种冲击带来的加工制造业的调整有可能会持续五年左右的时间。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内,还将有大批的此类企业关停或者转移。
另外,起步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土地资源紧张,许多企业在扩展过程中面临获取土地困难或成本过高的问题。
2.政策等外部环境趋严
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也使企业雇工成本大大增加。原先有很多此类加工制造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劳动雇员中很不规范,以逃避社保费用和压低工资福利等手段,勉强将劳动力成本维持在低位,而新的劳动合同法无疑给此类企业以严重的冲击,应该说,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类行业的洗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环保政策趋严,大量企业面临环保压力也使得部分毕业被迫关停或转移。尤其是中小型的化工企业,这类企业处于成本考虑,根本上环保设施,废水、废气、废渣直接排放,随着我国政府对环保越来越重视,这类企业也面临关停的威胁,部分能够增加环保投入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而其他的可能需要面临关停,或到欠发达地区寻找环保监管宽松的投资环境。
税收政策的调整也给这类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在此类加工制造企业中,有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出口的,而出口退税政策的取消,也会压低这类企业的利润。另外一个与出口有关的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东南亚新兴国家正利用自身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开始走当年中国制造的道路,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开始在国际上与中国制造的产品竞争,部分中国制造受限于较高的成本,失去优势,不得不选择退出。
二、从上述现象看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上述资本出逃、转移或企业关停现象所折射出的中国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同一的,即依靠低成本优势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类产业正面临着转型或产业升级。笔者判断,这个转型和升级过程将持续五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有大批企业因缺乏低成本之外的核心竞争力而遭淘汰;同时,也将有大量的新兴企业进入市场,这类企业将以品牌、技术等因素为核心竞争力替代传统的以低成本为竞争力的中小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类企业;另外,也将有部分有资本、市场、技术优势的此类企业在竞争中胜出,成为行业的强者。总而言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类产业将会在市场竞争的引导下进行一次大洗牌,并在洗盘后推动此类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转型或升级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企业的关停或转移增大了所在地区的就业压力;同时,不合法的非正常撤资也给相关企业、银行和政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产业转型或升级对于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有利的,我国在“十五”规划中就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相对于行政手段的调整,市场手段更为有效。各地政府应该利用这个绝好的市场机会,推动当地产业的转型或升级。
三、政府和企业如何面对上述问题
1.政府
正如所有人都期望的,政府部门应尽快的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重点做好服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方面,应借鉴国外政府部门的做法,即“你投资,我欢迎;你盈利,我征税;你犯法,我抓人;你倒闭,我同情。”政府部门重点做好的税收、环保、劳动用人、企业清算等领域的监管,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照顾好劳动者利益,承担起环保等方面的公共责任,正视企业关停或转移现象,合理引导产业的转型或升级。
另外,还应看到的是,我国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将面临着从南向北、从东向西的产业转移。后发展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认清形势,利用好当地的成本优势,做好东部转移产业的承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我国成本优势的集中地会从东向西迁移,企业也会跟随这种优势迁移。这也正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契机,当地政府应充分重视。笔者认为,企业迁移也能提高技术和劳动生产力水平。因为,企业迁移到其他地区即使从事原有业务,购买新的机器设备,与原先的迁出地相比,也会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企业迁移也会带动产业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升级,对整个行业而言也是在促进技术进步。
2.企业
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意识到,并开始准备和行动起来,重新审视和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成本上升、竞争加剧、政策趋严等问题,企业应认真考虑出路问题,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中国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虽然还将长期存在,但是与部分新兴国家(例如越南、缅甸等)相比,还是要差一些,如果还是坚持纯粹的低成本战略未必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在充分利用现有的低成本的同时,还需要提高技术、品牌、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力,通过多种优势的共同发挥,将企业做大做强。传统的企业发展的思路必须改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