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开发企业的发展思路


    经济危机,市场低迷,群雄大战,无奈百姓手捂钱袋,信心不足,开发商纵然使出浑身解数,百姓还是“闲庭信步”,不为所动。

    房交会一改以往展示企业实力和项目形象的做法,肉搏起价格,只为促销。人山人海,以至于食堂估计不足,备餐不够。但看热闹的多,下叉的少,说明购买需求大量存在,但消费信心不够,或认为还有下降空间,持币观望。说明推出的项目还没真正刺激购买的理由,我们看到,真正价值体现的很明确的项目,阿布也好,中海观邸也好,因其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在如此市场环境下,仍然受到追捧。

    给我们的启发是:

    通过消费市场为主导,确定我们的项目定位,确定物业类型,是投资还是自住还是子女教育还是渡假或是养老,确定我们的客户群,真正明白客户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再确定项目的建筑形态,再到产品细节。只要把产品的现实价值真正做出来,就会有市场。

    目前的市场形势,不可否认有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最起码,是给市场带来信心危机。但是,如果没有次贷危机没有金融海啸没有危及到我们的实体经济,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就还会还象去年上半年一样吗?就不会进行市场自身的调节以达到成熟和健康吗?市场规律性的洗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来看看去年有些开发企业的心态:老子这样差的项目都能赚大钱,还有什么项目不敢做?于是,超过自身资金能力、开发能力到处拿地,只要有地,什么项目都敢做,处于一种自我膨胀的状态,这样带来的必然结果是:飞得越高,摔得越重。

    我认为,这个冬天,让有的企业倒下,也让有的企业清醒,也让有的企业更为成熟。

    成熟的企业不一定是大企业,最根本的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产品研发能力,项目策划和开发管理能力等,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思路。这些是企业根基,根基不稳,当然飞得高就摔得重。但成熟的企业对自己开发的项目一定有很深的理解,最起码比客户理解得更深,说实话,在火暴得不正常的年代,开发企业又有多少意识到这些?这也不怪他,谁叫房子象白菜一样卖呢?

    成熟的市场,必然是一个细分的市场,不同的客户群,指向的产品是不同的,客户的细分,不论按年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生活喜好等角度,已到了十分细致的程度;产品的细分更细,综观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同样是花园洋房,别墅级的、时尚型的、渡假型的,更不用说各种风格的,,,不一而足。产品线已十分丰富,而且体量庞大,竞争激烈。

    所以说,未来的市场,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想什么产品都做,大小通吃,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次的市场调整,我认为,开发企业应该更好的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开发思路。什么类型的项目,什么样的产品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在这样一个市场格局里,企业应该占有一个怎样的市场份额?

    中小企业应该有所选择,走专业化路子。在某项或某类产品开发很成功的基础上再往项目多元化发展。大型企业如龙湖万科等,他们的产品研发能力、项目把控能力和开发管理能力足够,其产品线应该做得很丰富以占领相应的市场份额,龙湖的发展过程,不也是有了普通住宅项目的积累后才有蓝湖郡,才有成都的长桥郡吗和上海的滟谰山?他的产品线从小户投资到最高端别墅都有,现在正向全国复制,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在渝北有个集团性的开发企业,从02年开始,就一直做低端产品,项目形象和品质,其实就是集资房水平,但这几年来,他们开发了很多项目,体量是其他本地开发商所不能比的,开发速度也很快,专门做这种中地收入的住房项目。通过这种模式,赚了很多钱,不能说他们不成功。如果拿块别墅用地给他,他不一定能做得了。走专业化,也不一定是从低端开始做,东原不是从中央美地开始一直做的中高端吗?香港恒隆,只在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地段做最好的商业和写字楼。关键是根据自身情况做有把握的产品。

    从营销角度说,有选择性的开发项目,也使得进行差异化开发和错位竞争有了先天条件。这也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也是市场成熟的必然结果。当大家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切合实际的不同项目时,市场供应的产品会非常丰富。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和谐共生,一个生机勃勃的池塘里,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都有,还有骖子泥鳅黄鳝,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生存之道。如果只有上层鱼,大家都来争那点可怜的食物,很多要饿死。市场也如此。

    那么,开发企业在拿地时,是不是该从自身开发能力上考虑有所选择呢?

    在原来抢地的情况下,能拿到地都不错了,没得选,而现在不同了,不仅市场要求这样做,土地供应方面也允许这样选择。这个时候,正是开发企业做战略思考和未来发展规划的时机。对企业来说。有选择的去拿地,比盲目拿地更有利于发展。

    在市场实际中,有时也不依我们的意愿,土地供应有随机性,或一不小心就拿了块很大一块地,建筑体量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方,从规划来看,从安置房到普通住宅到别墅都有,怎么办?

    来看2个例子

    合川某滨江项目,占地320亩,建筑体量64万方大社区,一公里的江岸线,全部是高层,产品单一,项目的形象差,而且品牌想象不丰满,项目的内部已形成同质化竞争。

    金科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多项目,但仔细看发现很多项目实际上就是一块地、一个大型项目中的不同物业类型和产品形态形成的组团。云湖天都、绿韵康城和西城大院实际上就是一块地,总占地60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110多万方。最典型的是东方王榭和东方雅郡,占地300亩,一边是100亩很普通的18—32层住宅,一边是200亩品质较高的花园洋房,还号称中国原创洋房等。

    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产品研发能力强、项目开发能力强、品牌形象丰满。

    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通过项目分解形成项目集群,将各类产品集中在相应形象的分解项目里。人以群分,客户的归属感更强。从开发管理的角度,也更有针对性。这也是细分,更能提高水平和效率。

    我认为,金科的这种模式,是可以供中小开发企业借鉴的。可以从这个角度多做考虑。

    成熟的市场不仅是细分的市场,也是创新的市场。

    从购买目的和产品功能来看,物业类型一般分为:投资、自住、教育、养老、渡假等各种类型,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的产品,虽然作为不动产都有投资的特性,但现实功能其实很单一。投资物业自己不用,自住物业价格再涨也没什么现实意义。目前,我们正在探讨一种产品功能结合模式,让一个项目、一种产品具有多种使用功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购置成本。待成熟以后跟大家分享。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