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变革手记之二:空降润通


第二章节:空降润通的序言

2003,我作为一名“外援”,空降到润通团队。我所面对的工厂比预想的好不了多少。入职前的面试,让我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记得第一次到润通公司面谈时,总经理办公室在工厂二楼,办公室对面是成品包装出货车间。通道上挤满了横七竖八的包装材料。对于如此的现场,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间作坊工厂,如大街上的乱摆摊设点一样,杂乱无序。

入职前同总经理作了多次沟通,我了解了企业现状,特别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这为我以后能顺利展开工作密不可分。

入职润通一个主要的原因,当初并不是金钱的力量感动了我。润通给我的薪金,约是我当时薪金的三分之二。其主要的原因,一是让我看到了高层变革的决心和信心感动了我,润通可以给我更大的一个职业锻练的平台;其次是企业现状真是迫切需要变革,我的心中不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燃烧起了希望改变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许,这就是在三年多的跨国公司学习和锻练的养成吧!

我也曾去过一些企业集团面试,多是一问一答的方式在交流。我个人的观点更认为“面试”这个工具正被某些人力资源部滥用,更有甚者就是简单的“见面”和“考试”。

也许是企业集团来约见的同一职位的人太多,所以不得不采用简单的方式先行大批量竞选。

不管是口试,还是笔试,我认为核心所在是双方价值观、行为方式(责任方式)、思考判断方式的意向沟通。如果这个人才是适宜企业,他期望得到什么?他期望得到的是金钱,企业就应该给他比竞争对手更高的薪津待遇。他期望得到是职业或创业的机会,那么,企业就应该给他职业的智力投资,考虑有没有合适的职位平台让他发挥。

较多的企业在面试时,是不会向面试者,说明将要担当职位的详细的职位说明书,岗位责任和目标的。大多的企业招聘者,只是简单介绍,草草收场。

其实,这是人力资源职能低效能作为的表现。不管是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都应把招聘职位说明得越详细,越有利于企业选才和潜在优异人才对号入座。

许多企业是在聘用入职后,才开始详细的向员工讲解职位说明书和要求。这势必造成前端资源的低效率和大量浪费。难怪人力资源部经理、企业老总总是抱怨一将难求!

一次去深圳沙井一间新兴民营企业面谈企业管理部经理职务。我下午2时准时到公司。一到现场我、傻眼了。同一间接待室里坐了十几位,简单交流,得知大家都是来应聘同一职位。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海选”,何是才是尽头。想转身离去,想既然来了,还是见见吧!为了这次面谈,我可是坐了2个小时的私家车来的。

就这样一直等到下午6点多,终于轮到老总见我了。简单的礼貌问候后,老总示意我在坐下,老总问道:“你以前在XXX公司做过一段时间?你们年轻人就是这样,这时里做一下,那里做一下,学一点东西,只要有高一点的工资和机会,就跑了……”我一愣,正想说说我的观点,又听老总一句话:“你对薪资有什么要求?”我大为恼火,脱口而出:“徐总,你是约我来沟通合作,帮企业解决问题的?还是约我来准备给我多少钱!公司的钱是不是太多了,用不完?非常感谢你见了我一面!”我说完,转身而去。

我不知是老总有意考验我,还是在我之前的十几位同仁中也有了定论,拿我开刷!

回来的路上,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刚认识的面试同仁的一位发来的,他说,在我之前他已经与老总谈妥,下周一上班。本来想在当时告诉我,不用再等,但想想,刚刚认识,在那样的情景下,我还没有面试前,不适合告诉我。

我无语,祝他工作顺利。

我感到庆幸!一个主考官,整个下午,5个多小时的连续面试,十几个中高层应聘者,即刻确定聘用人选,它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件事情对民营企业来说,的的确确是高效率。但对企业决策系统来说,潜中的破坏性、毁灭性的杀伤力,本质上就是一件坏事!

通过这次事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在招聘下属,面见中基层管理应试人员时,得到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本章节思考:

1、 如何进行招聘面试和怎样做出科学的聘用决策?

2、 怎样对待未经录用的应聘人员?

3、 不拘一格用人,专业需要对口吗?行业需要对口吗?

4、 人员能否胜任,并有突出表现,给过去的学历、经历有绝对相关吗?

5、 应试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测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