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述与游感”之二十五:《历史上的吐蕃政权》
在西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古代王国,即吐蕃王国,存在于7~9世纪的古代藏族政权,疆域位于青藏高原,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
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7世纪初,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以武力降服古代羌人苏毗(今西藏北部及青海西南部)、羊同(今西藏北部)诸部,将首邑迁至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西藏拉萨市),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大片土地。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陇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是原臣属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思,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域等部。
8世纪后半期,墀松德赞为赞普时,吐蕃实力最为强盛,统辖范围除青藏高原外,远达安西四镇(今新疆天山南路)及河西陇右(今甘肃省)等地。此时,佛教在与本教不断斗争,并在王室的大力扶植下,势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朝开始设置“却论”(僧相),开佛教僧人掌政之先声。
在吐蕃社会中,王室和贵族是奴隶主阶级,其余的人都是属民。属民包括平民和奴隶。8世纪中叶以后,不仅属民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斗争迭起,在奴隶主阶级内部,王室和贵族之间的权力角逐也很激烈。王室和贵族的斗争,往往以宗教上佛教和苯教的斗争反映出来。
9世纪初,墀德松赞、墀祖德赞父子两代赞普,相继大力发展佛教,规定了一人出家为僧,七户平民供养的制度,还制定了严刑峻法,镇压反佛势力,又极力与唐朝和盟(公元823年所立“唐蕃会盟碑,一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至今在拉萨大昭寺前保存完好),以抑制贵族势力,最后遭到崇信苯教的贵族权臣杀害。其后,达玛在贵族势力的拥戴下即赞普位,厉行“禁佛崇本”的政策,旋被刺杀,王朝崩溃。”
9世纪后半叶,在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吐蕃奴隶制社会全面瓦解。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其中出现了四个王系:
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
松赞干布曾接受唐朝官位(驸马都尉)和封爵(西海郡王、賨王),奠定了吐蕃与唐朝政治上的亲密关系。唐朝与吐蕃之间虽然长期处于和战不定的局面,但双方交往密切,民间接触更为频繁,“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是唐、蕃关系的主流。
蒙古政权统一的西藏全境后,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设置行政机构,属于宣政院辖区。到了明代,明朝中央政府基本延袭元代的统治制度,在西藏建立了乌思藏都司与朵甘都司。在清代,清朝中央政府规定了西藏各级官员的职位,任命了西藏主政官员噶伦,建立了噶厦政府,任命了驻藏大臣,建立了达-赖与班禅的册封制度。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在西藏建立了蒙藏工作委员会办事处,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系趋于正常。
吐蕃赞普(王)世系:
1.达布聂赛(公元六世纪中叶)
2.囊日论赞(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达布聂赛子〕
3.松赞干布(约617~650年)〔囊日论赞子〕
4.芒松芒赞(生年不详,650~676在位)〔松赞干布孙〕
5.都松芒布结(676~704在位)〔子〕
6.墀德祖赞(697~755年,704~755在位)〔都松芒布结子〕
7.墀松德赞(742~797年,755~797在位)〔墀德祖赞子〕
8.牟尼赞普(足之煎,775~798年,约797~798在位)〔墀松德赞子〕
9.牟如赞普(公元?~798年)〔牟尼赞普弟〕
10.墀德松赞(?一818年,约798~815在位)〔牟如赞普弟〕
11.墀祖德赞(公元806~约838年,约815~838在位)〔墀德松赞子〕
12.达磨(809~842年,约838~842在位)(可黎可足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