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要不要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利与弊的讨论,已不算少。不过人们的观念仍然较多地停留在争论层面,还没有形成主流的、主导性的观念。目前的网络世界依然是非实名制的世界,一是因为习惯的沿袭,二是因为人们的认知观念没有统一。
我并不想参加什么争论,但一直在观察和思考网络实名制的问题。我愿意作为一个网民,一个普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负责任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以为,探讨要不要实行网络实名制的问题,必须始终紧紧地围绕三个视角:一是人的视角,即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二是社会的视角,即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三是网络的视角,是否有利于网络世界和互联网产业本身的进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作为人类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一切发展都应当是服务人、塑造人、发展人的,应当是有利于人类的集体进化的。这是我们需要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
其次,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一种技术产物,它在本质上应当是社会生活的衍生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应当是有利于现实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不是起相反的作用。
第三,作为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互联网不管在技术形式上如何创新、怎样变革,它的一切发展都不应当脱离基本的人性规范,不应当脱离基本的社会价值尺度,这是我们看待网络世界是否成熟、观察互联网产业是否进步的基本视角。
从这三个视角出发,我们再回到前文提到的互联网两大顽症:一是信息供给过量和无序造成的“信息恐慌”;二是垃圾有害信息的严重泛滥。这些东西导致了什么了?导致了人性的严重异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严重混乱、扭曲。
当然,这种异化和扭曲是现代社会文明本身的病毒所致,但过度无序的互联网正在成为病毒传播、扩散的绝佳温床。
所有这些东西,正在导致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多明智的人正在选择远离互联网。譬如,著作财经作家成君忆就告诉我,他讨厌上网,也生怕自己的孩子上网,“病毒太多了”。对他来说,上网最主要的事务是收发邮件。在我的身边,类似成君忆这样做的大有人在。对于不少人来说,互联网没有让他们的身心变得越来越健康,而是越来越不和谐。
年轻的互联网正在成为种种人性病毒肆意蔓延的温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实名制的约束,恐怕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由于缺乏实名制的约束,互联网世界正在出现下面三种对立现象:
一是“虚拟人”与“现实人”的对立。
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本应当是现实生活空间的延伸和反应,应当是服务于现实的。但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得互联网造就了一个个的“虚拟人”,特别是意志力薄弱的青少年和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幸福感的人,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沉迷于游戏空间的虚幻满足,沉迷于可以与世无争的虚幻的自我价值。这种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对立,造成了许多人的精神痛苦,也造成了无数的社会问题。
二是“自由人”与“责任人”的对立。
互联网带给人们极大的自由,造就了许多“自由人”。然而,这些“自由人”都在“自由”地干些什么呢?他们一面“自由”地享乐,一面“自由”地谩骂,不受约束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观点,任意地攻击、谩骂、骚扰他人,置基本的礼义道德与社会责任于不顾。这是我们想要的“自由”么?这是真正的“自由世界”么?
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其实就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重要内涵,在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是有责任心的,有公德心的,愿意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就管理(无论是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来说,全部管理的宗旨不过是为了培养和维护人们的责任心。一个组织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如果人们都具备责任心的话,那么管理成本可以降到最低。
自由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权利与责任,是一体两面,责任是因,权利是果。一个人只有先尽责任,才能享受权利。如果一个光享受自由的权利,却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我不知道这种自由是谁授予的?
可是,现在的互联网似乎成为一个只讲自由、不讲责任的地方。因为互联网世界就象一个无人管理的公园一样,虽然游人如织,但都是陌生人,随地吐痰、扔垃圾,乃至互相推搡、谩骂、打架
三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对立。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和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概念。“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这是西方文化在人性问题上的基本认知,它的逻辑前提是假定人性本恶。
可是,我们知道,每个人天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人”,我们从来都是生存在社会系统当中,家庭、家族是一个系统,社区、乡里是一个系统,单位、组织是一个系统,民族、国家是一个系统,人类、世界是一个系统。这些社会系统环环相扣,不断放大。作为生存在社会系统当中的社会人,每个人一生的基本价值,取决于他对社会系统贡献了什么,也是尽了多大的责任。
所以中国古人强调以孝道治天下。孝心的本质,就是责任心。人的责任心从家庭、从对父母尽责开始。你尽了多大的责任,就能够享受到多大的“权利”——包括财富、地位和尊敬。拘言之,只要责任尽到了,“权利”不求自来——那是社会系统赋予你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和孟子告诉我们,人性本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是人作为社会人的本性所在。善是人性之本,亦是天道之本。这一点,我们不便在这里展开探讨。
现在的互联网大概把人性本恶演绎到极致。而“经济人”假设为人们在互联网世界的肆意枉为、纵情享乐提供了理论依据。人人都自私,我为什么不能自私?人人都在享乐,我为什么不享乐?人人都在坑蒙拐骗,我为何不找机会捞一把?
“社会人”的本质,一是取决于人们内心对于良知与道德的体认,二是取决于社会系统的教化功能、道德风气与治理手段。可是,这两点在现今的互联网世界都没有得到基本的体现。
在现今的互联网世界,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不受约束,可以为所欲为、肆意妄为,因为多数时候没有人管得着你。那些在现实世界找不到价值和幸福感的人,干脆把自己的心命全都寄托给这个虚拟世界。他们慢慢地淡忘了,人之为人,全在于他是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一个尽责的心。真正的幸福,只能在现实中找寻,在社会中追求,在尽责之后得到。
罗嗦这么多,再来审视网络实名制,就不难发现它的社会意义之所在。
网络实名制的实施,于个人来说,旨在实现虚拟人与现实人、自由人与责任人、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和谐统一。
古人说,“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古代两军对垒时,双方的将军都会先通报姓名然后再开打。在古人看来,名字是我们生命的符号,也是我们的胸怀与人格的象征。一个真正懂得自爱的人,必定是懂得珍爱自己姓名的人,生怕自己的名字受污染。对自己姓名的尊重,可以显示出一个人对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可以转移为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而现在的网络却似乎在鼓励一种文化倾向:人们争相使用虚头八脑的、奇奇怪怪的名字来代替自己的真实姓名,特别是青少年。这样做可能带来一些好处,但造成一种普通的倾向,那就是人们在心理和人格上对于现实的逃离,对于责任的逃离,对于社会价值与规范的逃离。
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与现实社会日益密切的联结。一卡通的实行启示我们,每个人的一切资讯,都可以凭借一张卡、一个数字来查获。随着实名制的实施,随着互联网和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难想象,未来每个人的网络帐号与他的身份证号码及一卡通将联为一体,网络手段最充分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空间的自然延伸。
一个规范的网络社会,它必然紧密地参照于现实社会的格局与逻辑。在现实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住址,都有自家的门牌号码。唯有这样,才能方便整个社会的管理。唯有这样,才能方便每个人在人际社会当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建设的网络社区,也应当是既能够方便每个人的自我展示和社会交往,又能够方便的管理。实名制是不二途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林永青先生的这一信念:“网络就是个社会”。 随着互联网日益紧密地进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将来若是没有实名制,无疑会天下大乱。
人们反对实名制,最大的理由是担心个人自由受损;并且,人们所担心的个人自由受损,往往是指受到过多的政治或行政管控。这个思想在法学家那里非常普遍。
可是,真实的情况是,障碍和影响人们自由的,是人们内在的贪欲和无知,是社会责任感和良知的普遍缺失,是人性与道德的集体败坏。这种败坏比之任何集权所造成的影响都更严重。
并且,一切社会集权,在本质上也是根植于人们普遍的无知和道德败坏。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人人上网、人人都可以便捷地获得资讯和公正地表达观点的网络社会,一切集权和不民主的基础将逐渐地荡然无存。真正的社会民主和自由,必定依赖于人们普遍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觉悟。一切法律和制度本质上都是社会集体意识的反映。如果不能有效地唤醒人们普遍的社会责任感,一切法律和制度都只能是供当权者孤芳自赏的墙上之物。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我相信,随着实名制的实施,民意的力量只会得到更强大的彰显和更有力的表达。我们不可能指望那些用种种虚头八脑的怪诞名称发表轻率言论的人来治理社会。
现在中国已有2亿多网民。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假若这些网民都使用实名制的话,那将意味着人们借由网络的社会交流成本——首先是信任成本,其次是时间和精力成本,将降低很多。人们的网络互动会更和谐、更真实、更有效。由此,整个社会都可以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人们唯一的受限大概就是,在网络上说话做事要更加注意后果,要考虑自己的形象,要多一些的自律。这予己予人予社会,有什么不好吗?
我憧憬这样一个理想的网络世界:
在这里,我可以方便地为人所知,却又不至于过度被打扰;
在这里,我可以方便地联络、接触、了解能够帮助我的生命得以提升、成长和进化的一切人,可以广交天下良师益友,却不至于干扰他人,也不用时刻担心掉入陷阱;
在这里,我可以方便地纵览天下风云,获取有益于我的身心的资讯,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却不至于被无用的资讯狂轰泛炸,疲心劳神;
在这里,我可以方便地开展我的工作,延续我的生活,丰富我的生命;
在这里,我可以很自由,很自在,很安心,很舒心。
我承认,生活不可能完美,现实世界不可能是一片净土,互联网不可能象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染。但我相信,如果实名制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实施,我面前的网络世界会干净得多,清净得多,洁净得多;这个世界也可能因此会变得干净得多,清净得多,洁净得多。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任何一项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回答的两大基本问题。价值中国网所高举的网络实名制大旗,应当是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价值中国网所致力构建的网络社会,应当是人类向往的方向。我这么说,过份了么?
当然,网络实名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绝非价值中国网一家所可成就的事业,它必须依靠从政府到民间的社会各界力量的长期努力和广泛参与,才能够较好的实施。在这方面,价值中国网的作为空间,恐怕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