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是曹靖华老先生(1897·8·11——1987·9·8)诞辰110周年,也是先生逝世20周年。他是在五四新文化思想影响下,在鲁迅先生直接教导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是介绍苏联文学的开山祖之一;是在翻译大地上辛勤耕耘时间最久、著作最丰的一位。
《铁流》是鲁迅约他翻译的。后来曹老又译了拉夫列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曹靖华当时翻译的苏联文学作品,在中国革命史上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革命老人林伯渠同志曾经说过:“延安有一个很大的印刷厂,把《铁流》不知翻印了多少版,印了多少份,参加长征的老干部,很少没有看过这书的。”瞿秋白在写给鲁迅的一封信中说:“《铁流》和《毁灭》的出版,应当认为是一切革命文学家的责任。每一个革命的文学战线上的战士,每一个革命的读者,应当庆祝这一胜利。”肖华将军也曾提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联文学已经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流传,后来伴随着工农红军跋涉了万水千山,伴随着红军战士们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尤其是《铁流》对参加长征的老战士们倍觉亲切。它以火焰般的革命热情,鼓舞着处在艰难险阻中的工农红军,使这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们,把自己的英雄行为,当做中国的“铁流”。
《第四十一》这本书极富有浪漫主义的、主要描写红军女战士与白卫军军官复杂的感情纠葛的小说,最后以正义战胜邪恶、以革命利益战胜私人感情而结束。
《第四十一》译本在我国出版后,影响广泛。曹老回忆当年的情况说过: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敌后革命根据地,用钢版油印形式,印在红包装纸上的除政治理论的小册子外,还有这本小说。曹老回忆说:“当时从包围圈中出来的同志,曾把这类油印本送了我几种,并对我说:‘敌后的战士们把枪、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成了三位一体,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唯独枪和书。面对死亡或者冲出重围,或者与自己的生命同归一尽。’”又说:“《第四十一》教育读者,即使恋爱,也要服从革命利益,服从革命需要,服从伟大的革命斗争。”
古琴家王菲女士说:“《第四十一》可能有些人还不太了解。如果没读不是你的错,是我们现在的文坛,媒体与网络对好东西的认识不够。不得不说现在的垃圾文学充斥文坛,但真正好的东西什么时代都不过时,《第四十一》就是其中一个。”
时代需要变革,时代呼唤更多的曹靖华出现,给在变革路上的“革命者”在精神上一些鼓舞。给人间盗来更加激情的天火。
给人间盗来天火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