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10万元车市在7月份的市场占有率下滑到了最低点,自主品牌在这一阵营受到明显的影响,自主品牌占有率下滑到了24%的最低点。F6在这一个时点下线,承担着向上突破的使命。
事实上,F6并不真正像比亚迪号称的那样是首款自主品牌中高级车。之前,东方之子、尊驰还有奔腾,都曾经将价格做到20万,只是从来没有站稳过脚跟。笔者一直认为,所谓中高级汽车,品牌因素占有相当的比重;而F6的向上突破,同样也要经历前面车型所经历的种种磨练……
血战在即 F6前路残酷
比亚迪的产品规划策略还是很有章法的,两厢F3-R主攻更低端,F3的7-10万元的价格基础上维持中级车销量,向上延伸推出F6,这至少要比直接推出20万元以上的车型更有把握。但是,自主品牌向10万元以上的车市突破,从来面对的竞争都是极端残酷的。而10-15万区间严阵而待的合资品牌车型,无不是各品牌的看家花旦。
F6与10-15万元中级车市的合资品牌相比,最大的优势在哪里?从企业公布的F6配置参技术数平台来看,技术性能不会成为F6的差异化优势。 F6选择的是10-15万元的中级车细分市场,这一区间的消费者,与10万元车市的消费心理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他们不仅追求实惠,更追求品质,同时还对身份地位有相当的向往。
在明锐、速腾、马自达3、福克斯主导的中级车市,技术优势早已经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核心。从10万数到15万,F6的竞争对手包括合资品牌的伊兰特、凯越、福克斯、花冠EX、明锐、卡罗拉、轩逸,还包括自主品牌的骏捷、尊驰、海马3、东方之子。不说福克斯、明锐、卡罗拉等在技术上的先天优势,单就说骏捷,F6目前也看不到太过出色的亮点。只把F6的对手锁定成自主品牌的车型,显然放弃了更充分的中级车市场空间,而且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论利器,仅有价格远远不够!
F6的最大优势还是价格或者说是性价比,在没有完全自主创新的前提下,F6还会走这个模仿的策略。但是,这种在F3上取得空前成功的模仿,在F6上面对更注重品质、更看重品牌的消费人群是否奏效,同样完全是未知数。最起码的一点是,F6所模仿的雅阁和凯美瑞拥有的人群认知要远远高于F3所模仿的花冠,他们的品牌气质更加明确,更加深入人心。这也决定了,也许一个细节上的瑕疵就会对整个品牌造成影响。
事实上,随着中级车市竞争的激烈,仅凭价格优势F6未必可以轻松取胜。伊兰特、凯越、宝来、速腾、福克斯、马自达3的价格都到了新低点。不要说10-15万元,无论选择哪个价格段切入,对F6来说,价格优势都不再明显。
品牌支撑对F6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之前,比亚迪只针对F3一款产品展开攻势,但比亚迪向中级车和跑车市场战略调整,产品线全面拉开后,比亚迪这一车系的品牌文化当有更明确,更实质的认知。对于销售企业来说,不仅销量要保证,品牌规划、建设、维护、传播也需要展开。换通俗的话来说,要长期发展,单打一款产品是不足够的,更需要可以贯穿产品线的设计理念,更需要一条可以贯穿产品文化和品牌文化的线索。而这些,都是习惯了冷冰冰的模块化生产的比亚迪所缺乏的。
找好定位才能出刀见血!
F6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需要更明确,从F6的下线主题看,F6的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并不明确。10-15万元的中级车市场,速腾、明锐、卡罗拉、思域等众多车型都有自己不小的市场份额。F6面临的最大对手,前有号称小凯美瑞的卡罗拉和配置优越的思域,后有配置大众1.8TFSI和PQ46平台的明锐,更有已经经过市场考验的配置经典1.8T发动机的速腾。狼虎之争,比的是实打实干的技术内涵,单靠F3当初寻找细分市场空白的销售巧招,F6难以奏效。比亚迪F3的精准营销和集中化市场策略,对F3的销售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新的产品策略下,比亚迪F6营销体系能力还需要同步提升。这对于快速成长的比亚迪渠道来说,也需要一个调整和提高的过程。
最近看到,厂家热衷于把F6和东方之子、奔腾、骏捷进行对比,将目标市场窄众化了,与凯美瑞的外观对比仅突显了F6的商务功能。F6面对的究竟是整个中级车市场还仅是自主品牌,定位是商务用途还是私家车用途,现在需要一个明确的主题确定下来,这对于F6来说至关重要。但笔者要说一句,仅仅是自主品牌中级车之王,对于F6来说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