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这个始创于的品牌现在正在中国经历第三次涅盘,它的灵魂依旧附着在自己的躯体之上,只是换了一片土壤。从收购开始,南汽集团这个国有汽车集团中的弱者正在一次次证明自己的突破力,用事实将人们脑子里的问号转变为惊叹号。然而,当他们的产品进入市场的倒计时钟响起之后,真正的凶险之旅才刚刚开始。
MG之魂能否在南汽复活
本报记者韩彦
实习生曾航南京报道
直到在整个建筑群的西南角方向看到那个破旧依然的中石化加油站时,我才有了座标,从而相信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咖啡色平顶厂房所处的位置的确是去年6月我第一次来南京浦口时拍摄过的地点。
在9个月前的那些照片上,这里只有四五座白色拱顶的临时厂房、凹凸的黄土、密立的钢桩和堆积如山的钉着英伦标签的集装箱。而现在我脚下平整坚实的的水泥地面那时是一片泥泞,被人们俗称作“狗骑兔子”的三轮农用车正像蚂蚁般在其上忙碌往返,一小车一小车地将工地里挖出来的泥土运出来倾倒。
3月27日,动土整一年的南汽名爵要在这里亮相他们第一批下线的三款MG轿车,与罗孚75同平台的MG7系1.8T、配备2.5升V6发动机的加长版MG7L,和装有1.8升发动机的国内第一款双门双座跑车MG
TF。
拿出三款样品车或许很容易,但是这一天,来自行业的专家、省市领导、供应商代表、经销商和中外记者数百人聚集于此,除了看车,更是为了一睹南汽将首次揭开面纱的那些MG罗孚资产。看看他们从英国搬回来的究竟是宝贝还是破烂儿?拆散的零件能在短时间内重新组装成完整的生产线吗?这些洋设备在南汽人手中到底玩不玩儿得转?
从收购到3月27日的亮相,南汽的每一步都是在给人惊喜,不过到了今天,南汽似乎已经完成了所有他们最擅长的动作,马上要进入的阶段则正是人们对这个品牌和这间工厂一直有所担心的短板,质量、营销、后续产品,每一步都是雪山草地
速度的惊叹号
先是厂房建设与设备安装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与此同时,南汽大胆而开放的心态出乎人们的意料,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南汽不敢敞开大门将仍在调试中的发动机生产线、焊装车间、总装线这些明眼人能轻易看出破绽来的厂房揭开面纱,供人近距离审视。但当人们看到实物,便纷纷感叹“南汽真是赚到了便宜”。
简洁但不粗糙的厂门上还没有最后挂牌,对于新公司的股权组织形式与名称还留有一些悬念。但喷泉中间一道玻璃幕墙衬托出的巨大的八角型MG商标却像是早已在那里矗立多时,这个80余年的英国品牌正是南汽手中最值得自豪的资产。只有绿化带里的小树流露出刚刚移植过来的怯弱。
在门口,记者与一位英国工程师邂逅,他告诉我们自己原来就在罗孚,后应聘加盟南汽,到南京已经一年了,他觉得南京是个很伟大的城市,在这里生活很好,他的妻子刚来中国游玩,马上孩子也要过来。我们问他在中国生产的车和在英国生产的车质量和材料上有什么区别,他很果断地说:“ They are same,they are equal(他们完全相同)。”
沿着进厂门后最南侧的伯明翰大道走到头就是发动机车间。一组组淡绿色的数控设备还在散发淡淡的油漆味儿,一座座大型的数控自动加工机械已经结实齐整地布满厂房。在连杆加工线上我们看到设备在小批量生产的运转中,8工位自动加工线上下来的半成品比较稀疏地在传送带上四个一组地静静走着,这些应该是为英国MG车主提供售后服务的发动机配件。
在发动机车间的展示区里有两张巨大的图表,右边那张是发动机主要技术参数,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安定站在那里仔细地看了许久,情不自禁地说:“天哪,他们买来了这么多的发动机,从排量1.1(升)到2.5(升)
V6的,还有一款柴油发动机!”
我们注意到,它们都是满足欧洲三号和四号标准的。
除了这些发动机,还有一条五速自动变速箱的生产线。据张欣称,这是中国国内目前最大的动力总成单体车间,他相信在国内为其他自主品牌进行配套的空间非常广阔,所以发动机目前的设计产能是25万台,比整车高出5万台。“5万台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还可以扩大。”
焊装车间里,大大小小的机器人已经组装在线了不少,正在试运转中。“现在正处在工艺调试最后的波动时期,那些组装好的机器人会有一定的累积公差,在运转中还有可能突然停下来或出现问题,即使是在丰田总部的工厂里这样的情况也会有发生,但人家的处理速度非常快,我们必须尊重规律不能愈越这个过程。”张欣说。不过他很有信心,在设备的价值判断、转移和拆装方面,南汽可以说拥有全国汽车业内最多也最好的人才与经验。
这次的参观比任何言辞都更有说服力,已经几乎没有人会再怀疑南汽这5300万英镑花得值不值。但是这些硬件只能说明收购第一步目标没有落空,买回了有价值的资产,并且利用中国人的智慧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了工厂。从收购到3月27日的亮相,南汽的每一步都是在给人惊喜,但到现在为止,南汽似乎已经完成了所有他们最擅长的动作,马上要进入的阶段则正是以前在轿车经营中没有太多成功经验的短板地带。
南汽能不能生产出质量可靠的名爵轿车再把它们成功地卖向全球市场;能不能正从图纸到实践,真正掌握一流的研发技术,将国产化的成本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一代代自主创新的产品在这株移来的英伦之木上开花繁殖,从而构成替代性竞争的相关要素?
质量、营销和后续研发力才是万里长征中真正的雪山草地。
从设计图纸到品牌再到核心部件与生产设备的完美合一,使南汽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但在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大力推进本土化改型策略的时候,南汽究竟该尽量让产品保持原貌呢,还是迎合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加以改造?
差异化的双面利刃
“我们现在就是国际品牌,不用叫什么自主国际品牌,因为这个品牌和产品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我们完全拥有知识产权的。”张欣一听到记者提自主两个字就忍不住要纠正,这中间的逻辑显然是想和国内其他一些只拥有品牌所有权,设计、核心零件甚至整个底盘都需要从跨国公司那里购买许可权的同族们区别开来。
面对一汽、上汽、广汽这些财大气粗的大集团和奇瑞、吉利等占据先发优势的品牌,南汽有很多劣势,在优势资源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别人无法争锋的立足点——MG名爵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自主生产的轿车中唯一一个原神与躯体合一的、有鲜明血统的、国际化产品。而且唯有它从设计图纸到品牌再到核心部件与生产设备都是原配的。在较高级别的车型中,是唯一一个几乎可以摆脱一切对境外资源依赖的品牌。
然而,在许多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大力推进本土化改造策略的时候,南汽究竟该尽量让产品保持原貌呢,还是迎合中国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加以改造?
从27日面世的三款样车看,南汽毫不犹豫地打了原汁原味这张牌。两款MG7系车从外型到深内饰几乎与原型车完全一样。颜色也分别是比葡萄酒更暗些的红色,和被称为大不列颠绿的深绿色,这是两种我们经常在英国皇室用车中看到的颜色,在中国很少有人敢用。
张欣的想法是,MG是无可置疑的国际品牌,就该强化其独一无二的纯正英国血统,才能走出差异化路线。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他们现阶段的选择就很简单了——在面对每个岔路口的时候都尽量向右,即尊重原版。
80多年来,八角形的MG标贴在这些车和它们的祖辈身上,这品牌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张欣每天都在学着欣赏它,与它对话,进入它的境界。
他有时会久久地坐在MG7系的前座上,开始时是想不明白,一个仪表板为什么要分成三部分,用三块玻璃,再粘接起来,增加三倍的工作量和差错率。坐得时间久了,他品出了味道:“英国车与德国车、日本车的区别就是要将简单的东西变复杂。这是一种风格与品味,但我们通常将它误读成精雕细琢。”他决定不改变这些看似增加成本的细节,“因为MG品牌的独有气质正是从这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
虽然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很多跨国公司都吃过原版引进的亏,但南汽名爵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汤跃进认为,具体到南汽,改的风险会比不改更大。而差异化营销的要义是将你的产品做成一个标准,再去找到认可它的人群。“纯正的英国车是一种被认可的高端品味的标准,捷豹在中国卖得很好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像日本车那样做太多的妥协就会变成四不像。”
既然不能妥协,那么如何定价的问题接踵而至。破产前,同等车型的MG品牌是比罗孚品牌的定价高的,但南汽如果定得比以罗孚为原型的荣威还高,会不会曲高和寡?汤跃进一笑:“有品味不一定就要贵。因为发动机是自己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明显,所以我们在定价上的空间比较大,主要考虑的因素将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价格协调。”这样说来,MG的价格应该会有惊喜。
与此同时,对经典进行改动的风险是很大的,虽然一时会迎合一些表层的需求,但缺少原创底蕴的中国企业究竟有没有能力把握改下去的方向,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而且任何一个小改款都要经过全面的力学校核、检证,严格意义上去做需要投入上亿资金。
事实上,从资金与经验的角度上看,南汽现在最务实也最能让人对其建立起信任的选择都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原型,先保证自己能将它源自英伦的一切细节与气质不走样地生产出来,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制造力,再徐图改良。而这种纯粹其实是一种最难能可贵的境界,难以达到,更难坚持。
即便是规避了无底的养老金与工会风险,罗孚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产品线太复杂,其中的很多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的生产优势能把它们的生命力激活吗?
如何逃出宿命
自从中国有企业想收购罗孚的消息传出之日起,人们就从没停止过对此收购的忧虑与置疑,因为罗孚像一粒毒丸,实在害了不少收购与合作者,无论是本田还是宝马都被它栽了大跟头,到了南汽手里,难道就能出现奇迹?
对南汽而言这次收购最成功之处就是坚守了一个人也不接收的原则,对有用的人才宁肯多花一道工序重新招聘,也决不留用。
这个步骤就像是把特洛伊木马里的士兵全部清空后再雇佣其中的几个人将其抬进城里一样,成功地躲开了收购案中最难测的来自人的风险。但即便是规避了无底的养老金与工会风险,罗孚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产品线太复杂,其中的很多并不适应市场的需求。中国的生产优势能把它们的生命力激活吗?
我们相比罗孚以前的买家宝马,现在从南汽身上可以看到的优势有以下四点:本土采购地低成本、本土市场的高需求、低廉的收购成本和好管理的人。据名爵项目负责中英两地采购的吕先生透露,现在的四五十家配套商中4/5是本土供应商。降成本,却不能降质量,有些地方可以不够细腻,但绝不能出毛病。这是和汤跃进交流之后记者得到的感受,正像英国绅士祖传的气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击穿文明与规则的底线。
到了今天,张欣已经不再提“快”这个字了,他很清楚有些事情是快不得的,所以希望南汽从大干快上的激情中静下心来,无论是设备稳定期前的调试,还是产品的动态与路面测试,他的要求都是绝不打一秒钟的折扣。“质量是我们的生命,放掉了,没有第二次机会。”
无论是国家政策性贷款的申请,还是南汽名爵正在酝酿的股权多元化改制的成败都有赖于两个字“信任”——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信任、投资者对南汽盈利能力的信任。这些信任都要靠第一批的产品来建立。而未来的后续产品会怎样亦与此息息相关。
“ROVER倒闭前,我和我的团队在资金比较紧张的局面下仍然维持了较多的产品研发,现在这部分未完成新品都划到新公司旗下,我们正在消化中。现在我们手上可供推出的车型很多,如果我们的产品市场反应比较好,后续资金又会对研发有较大保证。” 南京名爵(MG)汽车有限公司全球产品总监罗布特"奥特卡(Robert Oldaker)说。
下线仪式搞得简短而精练,言辞之间也仍旧低调,但是人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从开始参与收购到今天一步步起来,他们的底气已经一天天充足起来。无论从投资者还是人才的角度看,吸引力确实增强了。而董事长王浩良现在的心情恰似提出收购要约前的时刻,他深知南汽的软肋在于市场化体制的缺失,转变思想仍然任重道远。
开放合作是南汽现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对于一个一直在较封闭环境中自力更生寻求发展的南汽来说,将这种开放真正落实也并不容易。没有那么多精兵强将是南汽的弱势,但也在权力集中的优势下自我培育出了真正具有实战精神的干部和执行力强的团队;而同样的,这种异常凝聚的企业文化也难免会给南汽从外部广纳贤才带来一层无形的阻隔。如何打破它,考验的是南汽名爵领导层的眼光、胸怀与大智慧。
三月的艳阳天里,MG7系的雪茄型车身收出的完美曲线让人在它的沉静中能感受到跃跃欲试的冲动,旁边精巧艳丽的小跑车更是连心跳都快听得到,虽然最终上市的日子还没有确定,但人们对它们的期待会从此积聚为某种压力,MG名爵早已没有回头之路。
“一切都才刚刚开始,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我们再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在28日的研讨会上,南汽的董事长王浩良高声说到,语气中夹带着的沉重。俗语称哀兵必胜,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南汽人而言,或许没有比将这句话铭记于心更重要的了。
(关于南汽收购及搬迁罗孚工厂的文章请见本人博客中的《把罗孚搬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