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金融领域十大新闻事件


2007年,因为股市走牛,理财不再只是理财师的事,而成了普通人的事

  2007年,因为加息,流动性过剩不再只是专业话题,而成了社会问题

  2007年,因为次贷危机,金融风暴不再只是别人家的事,而成了殃及池鱼的警示

  2007年,更因为十七大对金融的浓墨重彩,因为货币政策的十年首变、蓝筹股的回归、印花税的调升、港股直通车的纠结、创业板的筹备……因为等等的风云变幻,让金融世界成了2007年的绝对主角。让我们共同回顾这非比寻常的2007,从中窥见2008年的些许端倪。

  十七大勾勒: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金融改革

  十七大报告提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现代金融体系”这个提法,是第一次出现在报告当中,它将势必对我国今后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综观十七大报告全文,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上述关于金融改革的论述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建立利于科学发展观的现代金融体系”,但深刻地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可以说,十七大以后的中国金融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金融业也将会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与金融进一步改革、金融进一步开放相伴随的,指导中国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将是本次十七大中最为重要的思想——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关于资本市场的论证叙述篇幅是空前的,从点点滴滴信号中我们可以感受的出,资本市场在未来的五年之内将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诸如股市、银行等问题必将在本世纪初期之后,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货币政策从紧央行调控转向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重要信息: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从紧”的同时,2008年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这样,自2005年以来“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2008年将变成一“稳”一“紧”相搭配。

  在经济主导时代,经济格局的相互牵制和调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微妙战争。今天,以美元贬值为转机,全球金融格局正在悄悄变化,变化意味着中、美、欧、日等各利益集团需要博弈和调整。这是一场货币战争,中国和人民币就处在战争的前沿,央行的货币政策主打着先锋战。国家总理温家宝指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这两件事做好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还可以继续乘风破浪。为了捅破资产泡沫,防止通货膨胀,央行一系列紧缩措施已经逐步实施,紧缩时代暗风袭来,金融世界已经看到大船转向引起的漩涡正在一层层向外扩散。

  5次加息表明通胀已经到来

  央行加息,2006年以来成了进入人们眼帘的热门字眼之一,特别是在2007年,近乎挂在每个人的嘴边,加息的背后,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问题,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明确表示,中国正在用一揽子政策,对经济不平衡加以系统性纠正。

  在未来的方向上,央行的货币政策将会更加趋于从紧,而在工具选择上,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分析人士甚至预测,今年,央行还将再次使用加息工具。

  但是,鉴于目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成为改变流动性过剩的惟一有效手段。央行仅仅依靠对冲银行体系过多流动性以及加强信贷调控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进一步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同时,需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调整和规范外贸、外资和产业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整套相关政策配套运作势在必行。

  项俊波空降农行揭开农行改制新篇章

  项俊波曾表示,农行股改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收官之战,事关国内外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最终评价;农行股改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改革一旦成功将会成为世界上大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典范,他是这么说的,也是以此来要求自己对农行问题的解决,自今年6月空降农行,项俊波给暮气沉沉的农行带来了阵阵清风,先是狠捅脓包,让农行的问题充分曝晒在阳光下,将农行存在的定位游移、风险控制无实、人员冗滞、自办实体包袱、超量不良贷款等一系列问题披露出来。

  深刻认识全面掌控农行的根本问题后,项俊波展开针砭手术,内部强硬措施整顿机制,建立行长引咎辞职制度,特别是提出“推进经营转型,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探索适应农行市场定位的新盈利模式,提升农行在新市场、新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业务经营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的经营思路,明确了农行未来的方向,为农行改革最大的难点——“三农”和商业运作的结合困境找到了答案,开始了农行回归农业之路,同时,项俊波积极与外界接触,搭建农行融资通道,探索农行IPO模式,为未来的上市铺陈。

  港股直通车通与不通的矛盾

  8月20日,港股直通车试点方案公布,各界预测其将于9月初开通,内地个人投资者随即将顺利搭乘直通车,潜入香港金融市场大海自由翱翔。然而,时至今日,4个月过去了港股直通车仍未通车。在此期间,各种猜测与评议充斥各大媒体和街头巷尾,甚至有人质疑,港股直通车将会就此搁浅。港股直通车通与不通的背后,暗示着中国在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解决流动性困局与直投港股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之间,存在着不同观念和构想的冲突与博弈。

  一种观点认为,港股直通车政策的出台在短期内舒解外汇储备压力、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长远来看,市场化操作手段将均衡人民币价格,实现外汇体制改革目标,获得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最终使中国更为平滑地融入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但是,风险总是与机会并存,正如贪婪终将产生恐惧。B股开放的惨重教训还历历在目,港股直通车的通行同样面临重大挑战,决策层缓行港股直通车开通步伐,正是基于对以往教训的反思与判断,在风险估计有待商榷,资本投资规划尚待完善的情况下,慎行开通,将使港股直通车的后续发展更值得期待。

  印花税与“5.30”中国股市市场化之路怎么走

  港股直通车千呼万唤没出来,中国股市却在2007年坐上了过山车,忽忽悠悠冲上了4000高点,又在一次划时代的印花税调升后一路下挫,但跌势仅仅也就持续了一周时间,市场似乎有意要跟中央政策开一个大玩笑,在随后的一周多时间里,沪深两市股指便已基本收复了先前的失地。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随后的宏观调控手段连续暴涨暴跌,晃花了一些投资人的眼。中国股市市场化操作的外衣上,又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宏观调控糖衣,除了让投资者领略到政策市的强大威力外,这种操作对做强资本市场,建立市场基础似乎有百害而无一利。

  实际上,中国股市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其“政策市”的特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随后的诸如基金调控股市等一系列调控手段和政策信号,都在告诫市场,面对国家调控措施,如果“抬杠”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是,这种警告对中国股市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创业板十年磨一剑艰难抗战曙光将现

  提起创业板就不能不提起创业投资,也即风险投资,自风险投资降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在扮演美女与野兽的双重角色,因为它孕育着高成长,也承担了超额的风险,所以决定了它不能将“所有的痛苦都自己扛”,必须拉一帮“难兄难弟”来共同参与这项游戏,只是这难兄难弟,不知道会是谁。

  市场预测,创业板将在2008年登陆深圳,毫无疑问,它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它也将承担让普通个人投资者规避高风险,同时分享高成长性收益的使命,如何在高风险与高成长之间求平衡,如何界定投资者入场门槛的难题就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并将严峻地考验决策者的智慧。

  有人预言,即将推出的深圳创业板将催生珠三角1万名亿万富翁,能否真的造就“财富神话”,答案即将揭晓。

  股指期货万众瞩目之下期待什么

  股票指数期货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业界称,股指期货市场的建立将吸引额外的交易及新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期货的避险功能还将提供现货与期货价格间的稳定关系。缘于这些优势与诱惑,中国各界对股指期货入驻中国资本市场充满了期待,有人说,以此为契机,中国股市将会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金融市场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有人担心,股指期货会引起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宜稳不宜急。

  中国股市一改五年的熊市,一路走牛使诸多海外交易所纷纷盯上股指期货,美国、新加坡和香港的交易所早就关注股指期货,以期借此机会,在中国市场上淘金,他们久经磨砺的成熟运作将伴随股指期货降临,会引发怎样的震荡呢?当我们满腔热情地期待着股指期货这个“虚拟产品的虚拟产品”时,不妨把它的负面影响设想得严重些,而这仅仅靠完善的技术准备是远远不够的。

  次贷危机警示中国

  由于中国目前尚属于封闭的市场,一场缘起美国,并在全球掀起龙卷风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接下来,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联度将会更高,QDII推出、海外投资渐进,中国的投资者已经间接地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很显然,随着海外投资的增加,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再发生次债危机,中国市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防火墙保护之下的中国金融市场能够承载多大的风险?引进来与走出的准备工作,到底做到了什么程度?处于全面开放前夜的中国金融市场,究竟如何面对全球金融暗流?对中国来说,次贷危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杀鸡儆猴的警示。它打破了国内房产市场中部分中国人信奉的“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警示中国的房地产业、金融监管、推进对外开放,改进防险防范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等等更深层次的问题。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走出去”的步伐一定要审慎迈出。

  反洗钱风暴净化金融市场

  火爆的楼市,狂热的股市,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不仅让国内投资者趋之若鹜,也让国外的一些热钱眼红不止,国际热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混入贸易结汇、对国内子公司投资、外币抵押贷款、借道捐赠之名等,千方百计地涌入中国,2006年,中国洗钱金额一年暴涨12倍,涉案洗钱金额达30多亿美元,银行、保险、证券、房产、彩票等行业都染指洗钱,不少知名大型国企湿鞋。

  国际游资和地下黑钱已经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健康因素,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颁布,随后,中国金融界掀起反洗钱风暴,银行、保险、证券、房产等行业成为重要反洗钱领域,并逐步扩展到律师、房地产和彩票等特定非金融领域,各机构纵向深入,横向联合,切断黑钱热钱来源、打击洗钱犯罪,全力净化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