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姜汝祥

北京大学经济社会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精研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归国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经济培训中心副主任;万科王石、TCL李东生、格兰仕梁昭贤的首席企业战略咨询顾问;曾任摩托罗拉产品市场经理与战略规划经理;中央电视台《对话》、《商界名家》栏目长期嘉宾;美国《财富》、《哈佛商业评论》特约管理专家撰稿人

如何打造强大的人才队伍?


  中国正在进入产业升级与消费转型阶段,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市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GDP达到16000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达到国际上“富裕国家”的水平。而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4500美元,也达到了国际上“中等偏上”国家的水平。

  这表明劳动力低成本的阶段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高收入、高产出的新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民营企业需要人才战略的重要原因。过去是规模与质量的时代,人才的模式是模仿为主,未来是技术与人才的时代,人才模式是创新为主。在这样的转型阶段,人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杰克&middo…

Read more

TCL国际化领跑者背后的智慧资本


  记得TCL在并购汤姆逊期间,我正在服务一家国内非常着名的企业,帮助他们做战略规划。由于当时我也在服务TCL,于是这家着名公司的总裁便对我谈了他对TCL的看法,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李东生在中国算得上伟大的企业家。

之所以要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TCL在国际化碰到困难之后,国内不少媒介与企业领袖突然之间就变了脸,仿佛TCL与李东生一下就成了失败的代名词,我注意到,很多企业家论坛不再请李东生了,而与此同时,很多与李东生于同时代的企业家仍然在舞台上大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做中国商业舞台的“常青树”。

08年金融危机期间,李东生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约我吃了顿饭,他很…

Read more

以恶对事 以善对人


  在中国的很多民营企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标语,或者看到这样的企业理念,比如“先做人,后做事”,“品质就是人品”,“实实在在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如此等等。这说明,人与事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每个企业家都把自己对“人与事关系”的理解,应用到实际的管理中。

  以法治企

  “人”与“事”严格地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这个问题其实在西方的大部分公司中不是问题,“就事论事”是西式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中…

Read more

创新的最大敌人是传统文化


  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在所面临的群体性困境,比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出口企业利润空间降低,招工难,员工成本上升,乃至员工与管理层矛盾冲突加剧,其实原因早已潜藏在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之中,今天的困难不过是昨天成功的另一个版本。

  此一时,彼一时。用现在的标准要求过去是不公平的,但用过去的成功去面对未来,则是一种错误,要知道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再往前走两步,三步,甚至N步,便是一种狂妄与无知了。要知道过去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竞争优势,已经走到了尽头。

  面临国际经济压力下的中国企业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把复制与模仿的大旗降下,升起一面新的旗帜,这面旗帜的名字叫…

Read more

小公司效应


  在中餐、中医等产业,都存在着小公司效应,市场份额占比不大,但却活得非常好,而优秀的公司通常都做不大。

  研究美国房地产百年发展规律时,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小公司效应”。也就是说,即使在美国这样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在住宅产业也是小公司居多。记得当时有这么几个数据:美国前五名房地产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只有14%,前十名的加起来不到20%,而在其它充分竞争的行业,通常前五名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至少超过60%,前十名加起来都要超过80%。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为此专门作了一个专题研究后发现:在国内的中餐业、保健品业、中医行业、…

Read more

传统企业一样可以创新


  很多传统企业的总裁或高管们有种看法:创新只是高科技或新兴产业的事,但真正的创新逻辑恰恰相反,那就是创新在传统产业的成功率远比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高。比如丰田就属于传统的汽车制造业,但丰田在内部创造出新生产方式,在外部则创造出产品畅销几十年的奇迹。

  按德鲁克的说法,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从内部看,是改变资源使用效率,从外部看,则是要改变客户的认知。从这个定义看,传统产业的创新的确比新兴产业容易入手。从内部看,传统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流程、团队合作方式、生产工具的使用方式来提高效益;而从外部看,可以重新定义并推广产品的社会属性来改变客户认知,譬如可口可乐,永远是同样的产品,不同时…

Read more

比亚迪如何转型?


  中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国度,几乎每年我们都会迎来某些传奇企业家的伟大事迹,但作为一个研究中国一流企业发展战略的学者,我却对这些奇迹抱有某种程度的警惕,因为我对好企业的标准与很多人不一样。大多数人是以业绩或财富为标准,我却是以“国际化经营水平”为标准。所以,即使巴菲特这样的大师在支持比亚迪,但我一直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战略的层面上,比亚迪的领军人物王传福先生还处于学生阶段,对如何造就一家伟大公司,严格地说,他还正在学习如何入门。

  这样说是基于我对比亚迪的一些研究。早在三年前,我就召集了几个同事一起研究比亚迪,那时候比亚迪还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我研究的方法论是…

Read more

如何建立一个管理型的组织?


  我们都清楚地看到,制造汽车的是工人而不是工程师或经理,灭火的是消防员而不是消防大队长,但是我们大家也很清楚,战场上开枪的是士兵,但一个好的军官对战斗结果的影响,可能是一个士兵的若干倍。

  一个军官对战斗影响的结果,是通过军事布置,通过士气调整,通过行动指挥来实现的。同样的道理,公司的管理,无非也就是经理与员工之间如何通过工作布置,士气调整以及行动指挥来实现结果的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公司的管理如何才能使这一过程实现高效?经理层的行为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实现增值?

  建立一个管理型组织的意义就在于此,让经理层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是正值,而不是负值。从这…

Read more

战略就是“道理”


  如果要用一句话把“战略”讲清楚,我觉得战略就是道“理”。

  道理是什么?“道”是选择,每种人都可以走不同的道,而“理”是规律,是只能发现而不能创造的铁律。当我们说战略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判断与选择,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这种选择必须遵循基本的“规律“

  就此而论,我觉得到目前为止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不是战略意义上的成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的业绩不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平等交易这样一个基本的市场规律基础上,那么,无论它赚了多少钱,无论它规模有多大…

Read more

微博时代,大公司会被抛弃吗?


  西门子、联想这类大公司会被微博时代抛弃吗?回答是有可能。近来发生的在西门子、联想身上的两件事,让我们看到巨人们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如何惊慌失措,而这种惊慌失措又深深地根植于它们“巨型财富”的业务模式中,一句话,我觉得,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微博,或者叫基于移动互联网之上的SNS(社会交互网络)正在重塑新的商业格局,一些所谓的大公司将会如流星般坠落,或如恐龙般消逝,一些基于速度与信息透明的小公司将会崛起,适者生存这句老话又要显现威力了。

  之所以要以这两家公司为例,是因为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暴露了“巨人们”在微博时代的笨拙,今年9月底,网络名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