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钱理群

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曹聚仁与周作人


  曹聚仁与鲁迅的关系是人们所熟悉并经常谈及的;但聚仁与虽为鲁迅二弟、却有着不同追求的周作人关系也相当密切,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或许"聚仁与周氏兄的关系"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曹聚仁思想、学术以致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极好视角;而本文却只想提供一些有关聚仁与周作人关系的材料,以供对此课题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1925年11月2日周作人日记里曾有如下记载:"得曹聚仁君函"。这大概就是聚仁与周作人交往的开始。据曹聚仁后来回忆,他当时正"十分醉心"于《语丝》所表现的"独来独往"的"自由主义"精神,"做过他们的喽罗,呐喊过几阵"。周作人正是当时《语丝》的主要纂稿人、实际主持人,并且是曹聚仁所说的《语丝…

Read more

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

Read more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


  钱理群(以下简称“钱”):我觉得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到了一个很关键的时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又想起了鲁迅,他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常常遇到三种情况,我理解就是“三部曲”。刚开始提出改革的时候,你会受到权力的压制,习惯势力的抵制,举步维艰。到压不住的时候,就纷纷改变态度与策略,变成支持改革了,突然之间,改革就成为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但在鲁迅看来,这时候恰恰就孕育着危机了。我理解鲁迅讲的这个危机,就是指一种理念与倡导,一旦成为时髦,变成一种时尚的时候,就可能会变形、变质,在潮流之下,就必然会产生许多新问题,甚至会发生某种混乱。因为改革就是实验,实验不可能每步都考虑得这么周到,必然会有些问题…

Read more

我屡败屡战,从没感到空虚


    4月29日,67岁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坐进翔安马巷中心小学的小凳子里,津津有味地听完这所小学一位乡村教师上的介绍南音的课程。


  钱理群是应邀到翔安参加全国生命化教育研讨会,研讨会原本计划去年十月召开,钱理群当时还把所有活动都推掉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之所以心甘情愿等待“召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开始对乡村教育发生兴趣。


  一位北大教授突然对乡村小学教育感兴趣,这究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表现?还是一位充满责任感的教育家的情怀?昨日,在听课的间隙,本报采访了钱理群。


  从城市“节节败退”到农村


记者:您原先在北大给大学生们上课,这几年,不断有令人意外之举,先是跑到中学去给…

Read more

他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心声


  我今天也是作为自愿者——不过是“老年自愿者”——的身份来参加会议的。我之所以愿意促成“首届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作文竞赛”活动的开展,是因为主办者北师大“农民之子——中国农村发展促进会”的计划书中的一段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与同样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其他成长在公立学校的同龄孩子一样”,打工子弟“他们有权利”,“挺起胸膛,大大方方地站在领奖台”,“展示自我,证明能力”,发出自己的心声!


  


  这里的“权利”两个字非常重要。我们通常说的“弱势群体”之“弱”,不仅是物质贫困,更是权利的贫困。——这也许是更为根本的。


  


  长期以来,这些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他们的孩子却没有享受教…

Read more

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


【一】为什么要读经典,怎样读经典

  要用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如果今天我们口喊经典阅读,年轻一代或者大众,却都不读原著,只读别人的解释,这就会误事,会造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后果,说不定比不读更坏。

  李零这本书实际上是他在北大的一个讲稿。据李零介绍,他这些年一直在北大开“经典阅读课”,引导学生读他所说的“四大经典”:《论语》、《孙子兵法》、《周易》经传和《老子》,像《孙子兵法》,他已经讲了20年。这使我想起,我在北大也讲了20多年的鲁迅,而且在退休以后,还在讲,在全国各地讲,还到中学去开《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这也算是…

Read more

钱理群在李零新书《丧家狗》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退休以后就不怎么参加会议了,但是这个会议我还是参加了,原因就是奔着李零来的,李零这本书引起了我非常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是他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成果。另外这个书出版非常有意思,就是他出这个书之外还有一个副本,就是把论语的原著附在里面,而且做了分类,这个非常有深意。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北大学者有戏,能够来听李零先生这样的课,在当下中国这样的情况下,能听李零先生的课是非常有戏的。我们这几年一直读经典,但是怎么读经典特别是怎么引导年轻人读经典,我觉得这个提供了一个范例。就是说要引导年轻人一字一句读经典,首先是读原著,这个读有引导,李零先生发挥他自己学术的长处,他把他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

Read more

钱理群:我看《读书》和《读书》事件


先说一点我和《读书》的关系。在在座的朋友中,我算是和《读书》关系最久远的一个,一般都认为我是《读书》的老作者,当然也是老读者。但仔细想想,又觉得自己并非《读书》的主要作者,可以说我始终是《读书》的团结对象,而非依靠对象。说“始终”,就是说,在《读书》的三个阶段,除第一阶段只是一个投稿者外,在第二、三两个阶段我都处于这个位置。第一阶段是老师辈办刊,作者也主要是老师辈,记得我最早在《读书》上发的一篇文章是谈周作人的知识结构的,能发一篇就很高兴了。到第二阶段发表的文章就多了起来;但那时《读书》很重视文人趣味和笔墨趣味,而我这个人恰恰最没有文人趣味,文笔又特别粗,因此,为《读书》写文章心里总有些虚。…

Read more

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游民问题


本文为作者在2007年7月28日王学泰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增修版)》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由作者本人整理




钱理群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王学泰先生积二十年之功完成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无疑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力作。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精细的把握,但其解释力仅限于 “这一个”;而另一种研究,则通过 “这一个”,作出更具普遍性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更大解释力的概念,因而具有某种理论价值。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研究就属于后者。如李慎之先生在书的序言里所说,其对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关系的揭示, “蕴藏着中国两三千年历史所谓一治一乱的谜底”,而且 “可能还指…

Read more

钱理群:漫话鲁迅


我讲座的题目是“漫话鲁迅”。我想跟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鲁迅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因为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我觉得,难就难在要真正地弄懂鲁迅很不容易。到底他在想什么?到底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自己有过说明,他说“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这就很麻烦了。我们所读到的是他所写的,但和他为自己写的、他所想的不一样。他的大多数著作都是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