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以后就不怎么参加会议了,但是这个会议我还是参加了,原因就是奔着李零来的,李零这本书引起了我非常强烈的共鸣。这本书是他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成果。另外这个书出版非常有意思,就是他出这个书之外还有一个副本,就是把论语的原著附在里面,而且做了分类,这个非常有深意。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北大学者有戏,能够来听李零先生这样的课,在当下中国这样的情况下,能听李零先生的课是非常有戏的。我们这几年一直读经典,但是怎么读经典特别是怎么引导年轻人读经典,我觉得这个提供了一个范例。就是说要引导年轻人一字一句读经典,首先是读原著,这个读有引导,李零先生发挥他自己学术的长处,他把他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然后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我估计学生在他的课上论语是读很多遍的,就是反复的读原著。我觉得这个提供了一个榜样,因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现在不读原著,我听说很多书发行量很大,但是同时在发行的时候是不是发行了上百万本的论语原著。刚才有位先生说了我们需要面对大众传播经典,但是我觉得传播经典以后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但是要引导他读原著,如果不读经典只读别人的解释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就想起自己的教训,我读鲁迅走过一段弯路,我大学的时候也是读鲁迅,但是读的不懂,因为特别的吃力,找老师,老师也说不出去所以然。当时就出了一本书就是姚文元写的,就是通过姚文元读鲁迅,后来一直到文革的时候我才觉悟到不能这么读,一定要读鲁迅的原著。我现在非常担心,如果我们这样宣传,这样炒作,如果我们年轻一代或者是我们的大众都不读原著、不读《论语》原著,而是读别人对论语的解释,但是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最后会导致一个后果。所以我强调读原著,一字一句的读,而且是学术最新的成果来引导年轻人读原著这个非常重要的,这个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不然的话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我觉得我自己的教训是应该吸取的。这个是我讲的第一点意思。
第二点意思就是说,李零确实对文本除了他原点的解释之外,他还做了他自己的解释。这个集中在体现在题目上就是“丧家狗”。我读“丧家狗”这个字的时候,我觉得他后面有一种执著的精神,一种悲哀。丧家狗就是有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是还不断的寻找。找不到还不断的寻找,我认为这个是抓住了孔子的本质,而且我觉得这个是知识分子本质的东西。当然李零的解读说明他的读法,他说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去理解另外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我觉得我们现在读就是这样读,不见得认同他,但是必须是心灵的相遇,在我看来是研究本质的东西。所以有先生说李零也是“丧家狗”,他肯定是“丧家狗”。我刚才说我有强烈的共鸣,原因就是我也是“丧家狗”。但是我觉得这个“丧家狗”命题的提出意义,不是心灵相遇的结果,我认为他是有针对性的,是针对当下的这种孔子热或者是国学热的几种倾向,他是有针对性的。
我并不反对读经典,而且我觉得当下包括在年轻一代提倡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文革时候是不准读书,现在是大家自己不读书,这个时候年轻人读经典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我们中学,因为现在中学正在搞选修课,我觉得中学应该开设几门基本选修课,就是针对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像孔子、庄子、唐诗、鲁迅,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开很多,但是一定要把这几门课加进去。但是现在国学热,我觉得有几个背景,我曾经想过就是什么人对国学比较起劲、有几种动力?我觉得一个是来自于国家的动力。国家的动力大,就是想用《论语》凝聚人心。第二个就是把《论语》推向全世界,要让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要向世界显示中国的软实力,用李零的话说要把孔子推广到全世界,我对这种向全世界推广的说法历来抱有怀疑的态度,就是老是觉得我们能解决全世界的问题。现在李零说孔子是“丧家狗”,怎么向全世界提供资源?我认为他是有这个针对性。第二个就是,我们有些学者提倡说今天应该提供儒教,应该政教合一,把孔子再度变成国师,这就是叫合一了,有一批学者正在提倡。但是李零说不,“丧家犬”就是合一的,还有一些商业的炒作。我不反对成立国学院,但是我对背后持怀疑的态度。你提倡国学也可以,但是你是不是引导大家读原著?如果读原著我就佩服你。如果不是,你只是用一点《论语》的语录,就是我们北大学生每天都用手机发一条《论语》语录,我就要怀疑这个动机,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我衡量这个基本的标准就是是不是像李零这样做。如果不像他这样做我就怀疑你背后还有什么东西。李零说我不跟知识分子、不跟老百姓,我加一句他不跟官方,我就讲我自己的。就是他和“相遇”的这种感受,对年轻人非常有作用,我猜想学生不一定认同他的孔子观,但是学生可以懂的一个东西就是一个启示。我觉得李零这本书在当下国学热当中是一个清醒剂,国学的背后是我们民族很不好的心理,绝对的自卑到自大,我觉得在当下国学风当中,李零这个东西是一个很好的清醒剂,所以我对他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一种期待。前一段这种情况我非常想说哪天我也来讲,但是我现在讲不了,我没有这个学问,现在李零出来了满足了我的心愿。前一段时间我对这个问题非常的焦虑,总希望一个学者出来引导大家读原著,抵御在我看来不大正常的国学风。
第三个,刚才说孔子、李零、还加一个是鲁迅。我们长期以来认为孔子和鲁迅是对立的,讲孔子的时候鲁迅不吃香、讲鲁迅的时候孔子就倒霉。现在反过来孔子高的不得了,打孔子打鲁迅,我遇到很多的场合一讲鲁迅,很多人问我说“我们现在还需不需要鲁迅”,他把我们传统文化都断了还讲什么鲁迅,好像现在是孔子走运、鲁迅倒霉的这么一个时代。但是孔子和鲁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毫无疑问鲁迅是对孔子有很多的批判,这个我们不能回避。我觉得鲁迅的批判其实指出的是中华中庸主义的。我觉得鲁迅一辈子对中华中庸主义是高度警惕的。你只要他读他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的,他的文章很多理论就是说的假孔子或者是死孔子。当然鲁迅和孔子中间是有分歧的,主要分歧在哪里?我想借用李零的说法,他说孔子实际上是一个替控制着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那么鲁迅说的很清楚,就是车要倒的时候,你别扶它,让它自己倒。但是孔子拼命的要帮助车就是别让它倒了,我们现在讲了很多很多,我觉得李零这个阐释非常的精彩。我们现在天天在谈和谐、大谈孔子合而不同,我觉得李零的解释我觉得非常的精彩。所谓和谐就是孔子根本不反对不平等,他只是把不平等纳入到秩序当中,我觉得我读这个话非常有启发,以前我也不知道合而不同的意思是什么,而且我怀疑当今的学者是不是像孔子当年的想法,就是是不是把和谐有序化,不去造反,这个道破了问题的实质。
鲁迅对孔子的批评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他们两个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并不排斥,他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有一些朋友谈到李零提出来你是真要学孔子还是假学孔子,两条标准。还有孔子的那种精神,这个最能体现鲁迅。所以我觉得鲁迅和孔子他们既有分歧,但是他们同时也有精神上的一些相通。鲁迅也是丧家犬,他们都是代表着中国一代一代的知识分子,不断寻求自己的归宿,寻求精神家园,而又找不到精神家园,即使找不到他也继续找,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气,是中国知识分子真正的传统,从孔子到鲁迅构成了一个传统。所以我就想到了30年代其实有一场争论,这场争论不是面对的争论,而是不同的孔子观。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就是说鲁迅说孔子是一个普通人,孔子是进人生智慧的一个老师、一个学者,我觉得了这个代表了鲁迅的思想。李零这个评价是接近于鲁迅的评价的。我觉得这本书至少对于我来说,就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今天我们个地方研究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要澄清这种局面会有好处,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研讨会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