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


 强壮身心的大穴足三里

 

中条山客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也是人体四总穴(足三里穴,委中穴,列缺穴,合谷穴)之一。

《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意为:胃肠不好,可按摩针灸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针灸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针灸列缺穴;面部、口部有病,可按摩针灸合谷穴。

穴道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古代“里”与“理”通用。“三里”者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压或者针刺、刮痧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足三里的强大功能。

足三里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功效作用: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按摩针灸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传统医学认为,足三里穴主治非常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

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

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在传统医学临床上,足三里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从传统医理上讲,胃经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在此汇集,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其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这个穴位可针,可灸,可刮,可按摩。

针刺的话,有直刺法和斜刺法。采用直刺法:稍偏向胫骨方法,直刺1-2寸。针刺感觉有麻电感向足背反射即可;斜刺法:向下刺法:向下刺入,进针2-3寸。针刺感觉:酸胀感向下扩散到足背,有时向上扩散到膝。

艾灸的话,一般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刮痧的话,有平刮、下刮和上刮之分,按摩也分上按、下按和中按,其作用概不同。向上则理上(胃胀、胃脘疼痛);向下则理下(小腹上的病痛);平刮和中按则理中(腹部正中不适)。

足三里可与其他穴位配伍,诊治不同病症: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等穴位,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天枢、三阴交、肾俞、行间,有调理肝脾,补益气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心悸。

配曲池、丰隆、三阴交,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头晕目眩。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从治未病、预防医学上讲,坚持自我按摩足三里穴,有强大的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能够增强自身的健康理念。所以足三里被称为强壮身心的大穴。

 

2023718日星期二,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