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切有為,皆是無常。
“無常觀”是佛教一個重要的觀念,其相對應的是“當下觀”。
“無常觀”與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裏特的“萬物皆流,無物常駐”的思想高度一致。
因“無常”而須“當下”,所以,“當下即永恆。”鼓勵人們以積極的人生態度“活在當下”。大凡悟得此真理者生活之中定然少了很多焦慮。
赫拉克利特認為生命是一團熊熊燃燒的“活火”,它永恆生滅,生機勃勃,變動不居,是一切變化的活力之源。他告誡人們用生命的活火去推動事物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事物發展的邏輯性,即“邏各斯”,一定的尺度性。燃燒就是創造,創造就是毀滅,毀滅也即創造,自身創造就是自身毀滅,故萬物總是既存在,又非存在。沒有永恆的存在,只有永恆的變化。與佛教的“無常觀”亦極相似。
我相信,大凡受過赫拉克利特思想啟蒙的人,生活定然會更豁達和開放。
若反人性地企圖把他者“規定”在“我”的審批之中,請問,誰賦予你的這種權力?
無知而狂妄所引發的焦慮與恐懼都是自受的。
“伏藏”是佛教傳承的一種方式,“造像”又是方式中的一種方式。大型造像多有“裝藏”,是為“佛像”裝心,賦靈魂之作。佛家《大藏經》或重要經典、佛舍利皆是“裝藏”的法寶。
我們的生活““裝過藏”、立過“心”麼?想想吧。
202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