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辱下的扩大对外开放


 

屈辱下的扩大对外开放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大门被英国的船坚利炮打得更开了,满清政府被动地开始了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在这之中,一些大臣顺势而为,积极主动地向皇帝和朝庭建言献策,推动皇帝和朝庭扩大对外开放,允许更多的洋人洋货来中国,也鼓励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引进洋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向欧美日等公派留学生学习其科学技术知识,这些大臣中其中就包括李鸿章、张之洞。他们主张政府积极到国外去开设使馆,并亲自到发达国家去游历,积极在国内开办洋务,主张向国外公派更多的留学生,甚至推动修改法典,制定宪法,改革朝制,设立内阁总理大臣,革新军队,采购洋枪洋炮洋舰,请洋人来当老师,以训练自己的新军。1906年,还改革教育,废除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和私塾制,设立小学、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体系。詹天佑及其设计和主导修建的京张铁路、清华大学、汉阳铁厂,就是当时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一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带来了新景象、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一大批蓄着长辫子的中国人也走出国门,走到了先进发达的国,他们到欧洲去挖煤,到美国去修铁路、淘金,不但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使他们摆脱了国内艰难的生存状况,也使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从而使更多的国人知道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清朝当时扩大对外开放,是被动的,是为了应对并缓解与发达国家矛盾和发展水平上存在的强烈差距的权宜之策,是为了“师夷技以制夷”,是为了稳定和巩固满清岌岌可危的腐朽和反动统治,是为了掩中国人民的耳目,而非从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进行的主动作为,不是为了发展广大中国人民幸福的利益,不是为了使中国跟上现代化步伐,而是为保护满清政府小集团利益、巩固其反动统治。正因如此,清朝末年的那些改革,不过是修修补补,不过是哪里最能巩固和发展满清政府当前的腐朽和反动统治,哪里就最能得到政府的优先支持,成为政府改革的优先事项。也正因此,当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并不成体系,也无法成为体系,同时,还没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拥护,尤其是改革决策方面、人民权利实现方面,满清政府都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八旗子弟、满人及权贵的权利,而没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百姓与贵族。

当时的国家犹如千疮百孔,病入膏肓,百废待举,加之不成体系的对外开放,也就使得当时的改革开放千疮百孔,朝廷也很难拿准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发展的脉搏和问题,也很难管控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许多问题同时暴发,常常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防不胜防,疲于应付都应付不过来。当时,朝廷重臣张之洞在武汉为朝廷发展冶铁和造枪工厂,组建并训练新军,谁知道,这武汉、这枪厂、这新军,却成为率先打响推翻朝廷的第一枪。那枪,正是张之洞为朝廷制造的枪,那军队正是张之洞为朝廷训练的新军队,结果,枪成了逼迫朝廷灭亡的武器,朝廷新军队成了朝廷的掘墓人。

总体上看,清朝末年皇帝和大臣们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是有意为满清腐朽政府退出历史舞台而设计的,但是,显然,这种扩大的对外开放,起到了加速腐朽没落满清政府灭亡的重要历史力量。这就是历史大势,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谁也逃脱不了历史唯物主义进程。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