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医学的灵魂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的历史进程,从上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道治天下、德治天下、家治天下、人治天下、党治天下演变的历史过程。《黄帝内经》是对道治天下和德治天下历史时期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归纳总结,后人若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内证水平,则难以全面认识和掌握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距离道治社会和德治时代的时间太遥远,难以直接切入学习和掌握其中由大智慧所产生的知识,只能沿着道所显化的德治文化思想逐步进入其中。历史上诞生于道治、德治、家治与人治相交叉时代的经典老子《德道经》,是一部殊胜的“哲学诗”,被誉为“万经之王”,它预言般地深刻指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世界历史社会的发展,也的确就是如此一步步地下滑到了道德的最后底线,降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德最末的“忠信之泊”阶段。人类道德中所拥有的最根本的基础的信德,这一道最后的道德人格防线都出现了危机。在世界各地,忠信、诚信、信誉、信仰等等都全面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使整个世界的法治步入了登峰造极的时代。医学界的道德观也随着人类离道失德的大浊流而迅速下滑,医德丧失,唯利是图。医者仁心的丢失,医患关系紧张正在逐步凸显。人类健康方面,由于心灵的扭曲,德性的丧失,疾病的病种、病情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体内五德的凿丧和内五行动态平衡的破坏,也使病种越来越多,病变更加错综复杂。

但是,阴极阳生,物极必反,“反也者,道之动也” 。特别是我们的世界演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之后,德和道的回归也必将是极其迅速的一个变化过程。我们共同处在道德最后的底线上,返朴归真、修德知道的路也同样就在每个人的脚下。全面继承和发扬道德文化系统中所诞生的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以及其它学科,是历史的必然。万经之王的《德道经》也必然成为载我们返朴归真和进行《黄帝内经》研究学习与实践发展的航船。

道德二字的内涵博大精深,并不是今天人们所浅知的抽象概念,而是涵盖宇宙万物的真理。道德既是物质性的,又是精神性的,是一元含四素的特殊物质,是真实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无形而又具有巨大能量的物质。近代人类社会只是注意到道德的精神性而忽视其强大的能量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种现象。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世界科学界在开始逐步认识道德的真理性和科学性。

我们的祖先在“道”文化时代和“德”文化时代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时代大环境所赋予的优势和由此而诞生的大智慧,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堪破了宇宙奥秘,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揭示了道德与天地人万物同体共心、人与天地万物心息相通的真理,诞生了理炁科学与理形科学的太极自然哲学框架,并由此产生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在长期的内证外验实践中,祖先们真实不虚地认识到了道是宇宙的本源核心,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是宇宙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德是道的外显,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量物质,充满宇宙太空,养育滋润着天地人万物,大至宇空星群,小至物质夸克,一切生命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道德能量物质的巨大作用力的体现。德蓄聚的厚薄深浅,决定着“道能”质量层次的高低,规范着物性的特征和物体的轻重大小及其运化过程的长短。德就像人类万物生命分秒不能离开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开德就是生命的终结。一切万有生命物质都是“道德”二字的充分体现,虚无的道化生德一,道生德养才产生万物。只是人类既享受着道德的恩惠,却不知自然道德的真谛,更未能自觉地修德行德去“知道”与“合道”,长期处于一种愚昧无明的离道失德状态而已。

虚无生万有,大道运化德的一元始炁,生成天地,赋形万物。无论飞潜动植,万有万类、变化不穷,源源不息,皆是道德物质能量的作用力,是大道厚德培育的必然结果。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运化和应用,是大道的天然流露。对人来说,德是道的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道体现于人就是德:德是道的外现,是道之可见、可观、可言、可触及的具体表现形式。道虽无形无象,但可以通过德去表现。道是不可见的精微物质,德是道的基础物质元素。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人通过德的品格而获得德的能量,德性的品与质不可分离,德是生命健康发展的能量源泉。

《灵枢·本神》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由此可见,德就是长养我们人类生命的能量“生者气”。天德养神,地气养形,德对于人类的健康生存,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原动力作用,人类与自然万物皆须臾不可与道德分离。离开这一根本的自然法则而外求探索与研究都是舍本求末,必然步入科学的终结。道德是天地人的总纲、枢纽,是万物的主干和脊梁,是宇宙生命的灵魂。亦是天下万物生灭运化的总持和主宰。若无道德的运化,宇宙生态不能平衡,日月星辰不能运行,国家不能长治久安,人体生命不能健康长寿,万物不能生息长存。所以说道德是宇宙万物之母。老子在《德道经》中说“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天地人万物之所以能生存发展,皆是源于道德的养育。道德是万物之父母,天地人万物是道德之子,本性中都携带着道德遗传的基因,形体中皆载有道德之性,只是所含德性物质的质量与数量不同,才构成了大千世界万物万类不同质形的特征。道德不仅生养万物之形身,而且赋予万物以理性。万物虽无言,但都默默的尊道行德,完成大道赋予它们的使命。而且是不计名利,不图报酬,大公无我,毫无私心,充分体现着道德的天然属性。日月之光明,朗照人类万物;森林树木吸碳制氧,净化空气;谷物蔬菜牺牲自己的生命,供养人类的生存,一花一草,一水一石,无不具有道德的因子,也无不效法道德之属性。所以万物皆效法道德,莫不像子女孝敬父母那样尊道而贵德,这是万物的天性决定的,没有任何人指示命令,皆是以天然的本能去依附于道,亲近于德。万物与道德的这种自然亲缘关系,没有后天的丝毫痕迹,全是一片天然纯真。自然界大环境中遍存的“大道无私,天心至公”的真理,揭示了人的思想道德与天地自然的统一辩证关系。人心正,才能与天地正气相融相应;人心不正,即会干扰破坏天地的浩然正气,阻碍天地正气的流畅。人类本是万物一分子,所谓“天之骄子”,与万物同禀天性之理,原本也有尊道贵德之性。只因人类私心浊欲日益膨胀,妄想执着逐步滋生,天性被智能污染,心灵被智识蒙蔽太深,先天被后天凿丧,号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尊道贵德方面反而不如物性,这正是人类离道失德的总趋势,也是全世界全人类都亟待解决的根本课题。

道德对宇宙万物而言,对人类而言,就如同水与鱼之间的关系。鱼在水而不知水,人在道德能量场之中而不识其对于生存和健康须臾不可分离的意义。水浑水浊水臭而鱼类必然难以生存,人类道德丧失离道失德,则健康必然危殆,社会必然腐败。人类的离道失德,其结果不仅仅是外环境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内环境中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的丧失。因为道德能量通过精炁神而广泛渗透于人类心身环境的内部,支撑着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德能共有五大不同性质的元素,与五行相应。德能在人体内的分布是:肝含仁德,与木相应;心含礼德,与火相应;脾含信德,与土相应;肺含义德,与金相应;肾含智德,与水相应。道医学依据人类道德缺失的强弱状态,将人类分为五大类型:阴木型、阴火型、阴土型、阴金型、阴水型。在此基础上再依据道德的全息原理,展开对人类心身状态的医学系统性分析(见表1. 1-4《道德修养及失德与健康分析表》)。

天下唯道德至高至尊,它不会因为今日科技的发达而过时。反之,科技进步更加证明了大道自然真理的真实存在。无论古时的四大发明,还是现代的飞船上天,以至于当今信息时代电脑等科技成果的普及,皆得益于自然大道物理的应用。道德法则永恒不变,不分古今,并不因实践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人类的无视或歪曲而消失。无论古今,人类社会都是循道德而行,始终逃脱不了“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这一铁定的自然根本规律。当今人类偏重物质,轻视精神,否定精炁神的客观存在性,只重享受,不讲道德,正觉丧失,愚智独用,识盲三宝,血浑肉浊,故而失去了古道淳朴的元始一炁,丢失了上苍赋予人类的天良,不能以道德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这正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最大缺憾!

医与道相通,通在道德之中。医是道与德的外化外显性的学问与术技,其中最富含的是仁德,是佛性的慈悲,道性的仁爱。医者仁心,习医者要想真正掌握好医技,必须遵循自然道德的必然法则,重德、修德、守德、行德、积造。我们学习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推动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必须精读深研《德道经》和《黄帝内经》。只有将此两部经典真正掌握,并且溶入自己的灵魂,我们才可能跨越历史中道德文化的迷失期,进入道德真境中去感受、体会以及实践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的灵魂,真实不虚地全面掌握传统道德文化大系统中的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中的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对道德文化的深刻解悟,是对理炁科学和理形科学建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认识论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正确掌握中华道医学和真正的传统中医学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