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与张维迎先生商榷


 

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与张维迎先生商榷

 

宋 圭 武

 

张维迎先生在一篇文章(善商之道: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见真理与智慧公众号中说: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张先生给出的理由是:在市场中,一个人要活得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不可能活得幸福。比如说,企业家要赚钱,首先要给消费者创造价值,让消费者满意。如果你不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你不可能赚钱。

笔者认为,张先生的观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理想主义色彩。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先生的观点书卷气很浓,与现实有很大距离和出入,值得商榷。

比如,张维迎先生说:“比如,如果你不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你不可能赚钱。这句话就是与现实不符的。优秀企业有赚钱多的是,不优秀的企业也有一些赚钱。甚至有很多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赚了钱的也多的是。再比如,张维迎先生说:“在市场中,一个人要活得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不可能活得幸福。这句话与现实也是有出入的。比如,有些人努力让别人幸福,但自己未必就得到幸福。如,在大街上小孩帮助跌倒老人,反被老人讹诈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在现实世界,善未必能得到对等善的回报。

对此,笔者认为,准确的表述应是:是君子主导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不是相反。具体论述如下。

首先,市场交易本身会衍生欺诈行为。因为交易的双方,从心理角度看,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出售商品的必然希望价格更高,消费商品的必然希望价格更低,在这样的博弈背景下,欺诈意识必然会可能随时产生,这也是人的趋利避害本性使然。

其次,在秩序稀缺的情况下,欺诈者的获利性可能更大,这会进一步助长欺诈行为。因为在秩序稀缺的情况下,欺诈者受到惩罚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总是存在的,这也为欺诈者获得短期利益提供了客观现实可能性。

再次,虽然有诚信的企业有巨大牟利空间。但在秩序稀缺的情况下,其获利的环境成本必然很高。一是管理者能否提供良好服务,值得怀疑。比如吃拿卡要问题等。比如法官能否公正判案等。比如出台的政策是否满足公平竞争原则等。二是有诚信的企业能否竞争过假冒伪劣坑和蒙拐骗的企业,值得怀疑。因为优秀企业的产品往往被假冒,或遭知识产权抄袭,这会极大增加优秀企业的竞争成本。

第四,即使市场交易让企业更加注重诚信道德,但毕竟这种道德基于算计的道德,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多具有短期性,从长期看,多是不稳定的,在存在巨大获利空间的情况下,这种基于算计的道德不排除瞬间崩溃的可能性。

第五,若张先生的结论成立,君子主导的企业更容易获利,如此,按照市场竞争一般法则,按照企业趋利性的一般原理,应是更多的企业成为君子企业,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的情况是,各种情况都有。市场的演进也并没有完全趋善化,趋恶化的情况也是存在的。比如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是如此。

第六,目前,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为什么遇到诸多瓶颈,道德稀缺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道德稀缺,人们规则意识差,让市场交易总是处于高成本状态。

第七,市场本身是有缺陷的,是有有效边界的。比如,信息不对称情况、公共产品情况、垄断情况等。在这些领域,市场是失效或部分有效的。如何弥补在这些领域内市场功能的不足,道德是有效药方。

第八,如此,最终的结论应是,厚德载物,道德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基石,所以,应是君子经济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不是相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若大家都是君子,市场经济自然才能守住道,市场经济自然也就成为了真正的市场经济。

第九,如此,如何发展健康的市场经济,国家必须在市场交易普遍化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这是市场经济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越是市场化,越要加强道德建设。市场交易的效率性与社会的道德存量是高度正相关的。同时,市场边界的宽度与道德的厚度也是高度正相关的。

第十,如何加强道德建设,这应是政府的天然职能。如何加强道德建设,需要立足个维度。一是要注重经济维度。要大力发展经济。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经济条件好了,道德产生的经济基础就会更厚实。二是要注重制度维度。要大力推进制度的公平建设。公平是土壤,道德是花朵。公平的制度与道德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三是要注重文化维度。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重诚信、理性、敬畏意识的培育。有诚信,就有秩序,市场交易预期就稳定,这会大大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有理性,就有科学,这会大大提高市场的创新能力。而市场竞争,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另外,所谓敬畏,就是对自然和社会既尊敬又恐惧,这是产生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内在约束。四是要注重人性维度。要立足人性特点加强道德建设,不然,道德建设很容易流入形式主义。另外,加强道德建设,需要抓好两个关键。一个关键是领导干部。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领导干部的示范引领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枢纽。一个关键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但要对社会进行知识启蒙,还要进行道德启蒙。对社会发展而言,道德启蒙是更为重要的启蒙。另外,要认识到,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躁,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总之,一般而言,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或市场经济不存在边界的情况下,张维迎先生的设想是比较符合现实的。或者,张维迎先生的结论,在局部情况下,现实有可能满足,但要整体满足,需要社会有坚固道德基石。

另外,张维迎先生的结论,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加强道德建设意义重大。因为若一个社会大家都注重别人幸福,若企业能更多生产社会满意的产品,这样的社会必然是更合理的,这样的市场经济必然也是更合理的。

另外,关于利己和利他的问题,笔者再谈一点。这里笔者认为,从趋利避害角度看人性,应更准确。从趋利避害角度看,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自然本能,而且趋利避害这种本能不仅人类有,一切有生命体,大概都有这种本能。但说趋利弊害是善,还是恶,则要具体分析。因为趋利避害与善恶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比如,人锻炼身体,是趋利避害行为,但很难断定其善恶。再比如,人爱自己的子女,也很难断定其善恶。如何断定趋利避害善恶,关键是看一个人的趋利避害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伤害,若对社会有伤害,这种趋利避害行为就属于恶的范畴,若对社会没有伤害,则需要再分析。比如,人爱自己的孩子,若产生对社会有害的情况,就多了恶的成分;若没有对社会产生有害的情况,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是善,不是恶。另外,人的趋利避害特征是属于自然属性的范畴,而善恶是属于社会属性的范畴。当人的自然属性危害社会时,这时自然属性就具有了恶的特征。当人的自然属性不具有危害社会的特征时,这时自然属性就不具有恶的特征。但此时是否具有善的特征,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善恶的观念是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善恶观念。但人的趋利避害特性是持久不变的,是不随社会经济形态变化而变化的。如何在人的趋利避害特征与善恶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社会制度的合理化是关键。好的制度可以驱使人的趋利避害特征与善更多有机统一起来,而恶的制度则往往驱使人的趋利避害特征与恶更多统一起来。

 

作者简介:宋圭武,二级教授,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甘肃三农研究会副会长,凤凰网甘肃频道特约评论员。

 

 

 

附录:张维迎先生原文

 

善商之道: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

欢迎关注 真理与智慧 今天

文章来源|市场的逻辑

作者|张维迎

导 语

 

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讲,只有对别人做出贡献,自己才能得到好处。企业家赚钱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正文 TEXT 

 

在市场中,一个人要活得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不可能活得幸福。比如说,企业家要赚钱,首先要给消费者创造价值,让消费者满意。如果你不能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你不可能赚钱。

 

亚当·斯密认为,自利和利他都是人类的本能,如果能平衡调动这两种人性,人类就能在追求自利和获得他人认可方面都取得成功,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

 

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利的、自我为中心的,但是只有人们相互合作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利的人能够相互合作。

 

这种自利的特性,在经济学上的表现之一就是“囚徒困境”:尽管合作对所有当事人都是好事,但是自利的人基于个人理性的考虑可能选择不合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的基本功能就是使得自利的人能实现相互交往,不仅和平相处,而且合作共赢,“相偶不相残,相争不相害。”

 

 

这些行为准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道”。东西方都是如此。但不同的思想家提出的“道”不尽相同。

 

现在,我按照市场的逻辑给出一个有关“君子”的分析框架。君子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做人的标准,是合作的楷模。

 

一个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两个评价维度:第一个是对自己好还是不好(个人善),第二个是对他人好还是不好(公共善)。

 

这样就有四种可能:

 

第一种,对自己有利也对别人有利;第二种,对自己有利,对别人没有利,损害别人;第三种,对别人有利,但对自己不利;第四种,对自己不利又损害别人。

 

用这样一个框架来理解:

 

第一类人 利己又利人,就是“君子”;

 

第二类人 利己但损人,就是“小人”。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是不是利已,而在于是不是损人;

 

第三类人 损己而利人,做事情给自己带来伤害,但是成全了别人,就是“圣人”。圣人和君子的区分不是他是不是利人,而是不是愿意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最后一类人 既损害别人又伤害自己,可以叫做“恶人”,也可以叫“愚人”,因为他不仅恶,而且非常愚蠢。

 

 

依次来看,市场的逻辑就是君子之道。市场不要求我们变成损己利人的“圣人”,但市场会惩罚损人利己的“小人”。市场中君子做人做事的标准,我归结为以下五点:

 

01

利己先利人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你要给他人创造价值。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老板,你向消费者收取的价格,不应该超过你为他创造的价值。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再赚钱,那就是君子。

 

在市场当中,不仅企业家,包括每一个人,我们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都要问一下我做这件事是不是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如果给别人带来的好处超过自己从中得到的收益就是君子所为。

 

如果你给别人带来的收益小于你自己从中所得,这就是小人所为。

 

用这个标准来看,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利用人性的弱点而赚钱。如果你明明知道别人买了这个东西之后会后悔,你仍然忽悠别人买,你就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这就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也不应该利用政府关系或者政府给予的特权赚钱,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是真正的去讨好消费者,给消费者生产出最好的产品,而是怎么讨好政府,从政府拿到特权来赚钱,这就是小人所为,不是君子爱财应该采取的道。

 

02

诚实守信

 

市场经济不是一次性博弈,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当中每个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你的名声,别人是不是相信你。

 

如果别人相信你,就愿意跟你持续地做生意,买你的东西,或者与你形成其他的合作关系,这时候你才可以赚得更多的钱。

 

所以诚实守信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中最好的商业政策。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建立良好的声誉,不可能在市场上持续赚钱。靠坑蒙拐骗即使短期内成功,长期一定会失败。

 

这样的人之所以是“小人”,不是因为他自利自私,而是他愚蠢,鼠目寸光,不知道诚实守信才是自己的长远利益所在。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可以理解为长远利益,“利”是眼前的蝇头小利。君子注重长远利益,小人注重眼前利益。

 

03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来自人类换位思考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人类就不可能合作。

 

忠恕之道隐含的一个假设是人与人是平等的,你是人,别人也是人,所以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

 

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你自己想赚钱别人也想赚钱,你自己想从交易当中得到好处,别人也想。

 

一个人做生意时如果只想着自己得好处,不同时想着别人也想得好处,交易就不可能发生。“忠恕之道”不仅对个人适用,对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适用。如果一个人做事情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可以说他是愚蠢的,也可以说他是极端自私的。

 

同样,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才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国家利益不用考虑,这就不是君子之道。

 

04

尊重产权和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产权是市场逻辑的基础,尊重产权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意愿,任何交易要建立在别人意愿的基础上,只有别人愿意才是好的事情。我们不能用强制的方式强迫任何人做交易。尊重产权是正义的基本要求,比仁慈更重要。

 

一个人即使成天为慈善捐款,但是如果他不尊重别人的产权和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的权利),无论是商人还是政府官员,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称为君子。

 

05

有创新精神

 

从长远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来自创新。市场经济是创新经济,不是循环经济。我们今天消费的东西跟两百年前非常不一样,两百年前人类消费的产品种类是10的2到3次方,今天是10的8到10次方,这些新产品都是创新的结果。

 

现代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君子,就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至少你不应该阻碍别人创新。一个人如果不仅自己不创新,而且总是试图阻碍别人创新,这样的人也不能够叫做君子。由于创新总是面临不确定性,有失败的风险,君子也应该具有宽容精神。

 

依照市场的逻辑,市场经济一定是君子主导的经济,因为对每一个人来讲,只有对别人做出贡献,自己才能得到好处。企业家赚钱的前提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员工如果不能为企业的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