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让大家对美国名校的申请情况有所了解,特挑选美国名校本科段(硕士及博士阶段申请更为复杂,暂不展示)申请案例,开设专题,以供有意留学的家长及学生参考。本篇为成功申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my同学亲述修改:
自我介绍
哈喽,大家好!我是Amy。
我高中毕业于国内某一线城市的一所公立学校,读的是校内国际部的AP课程。因为学校建校历史不长,所以不算顶尖高中,但还是有一定知名度。我三年GPA大概在93-95之间浮动(百分制),A(最高是A+),GPA排名在年级里大概是前十的样子。托福111,SAT1500,拼分1520,AP 7门,5门五分,SAT2 2门,分别是790和800。
申请季我申请了英国和美国两个方向,其中英国4所学校录取了三所(牛津拒了),美国 11 所学校录取了 UCLA,UVA,NYU,BC,UIUC,UWN, (斯坦福拒了),圣母defer再拒,莱斯,CMU,UCB都是waitlist,不过因为我已经决定去ucla 了就没接受waitlist。
由于如愿以偿被梦校UCLA录取,觉得自己在申请中还是比较幸运的。三年高中走过来有许多心得和经验感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申请故事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提供一个参考。
标化成绩
我算是出分比较早的一类同学,高一第一次考托福100,高二又考了一次,111。本来高三还想继续考到115+,结果因为台风,考试取消了。Re-schedule的考试已经错过了 ED的ddl了,还好以前有过得去的托福成绩提交(暗自庆幸)。SAT第二次考就1500了,后面虽然有再考,但考了三次都是正好1500,心疲力竭就不继续考了。AP我一直都是按部就班跟着学校的进度,上了什么课就去考什么课,SAT2是自学的,主要靠教材和同学帮助。
刚进高中时经历过非常挫败的一段时间。我本身中考英语非常高分,但进高中后每次模考都差不多垫底。期间报过一次托福课外班,但没什么提升,因此第一次考托福的时间比大部分人要晚一些。现在非常庆幸当时自己没有放弃,为了追赶大家,甚至在回学校的路上也背单词,晚上睡觉前戴着耳机练听力,一直听到睡着,周末花比较多时间在托福上,不怎么出去玩。相比于各种技巧,还是觉得老老实实看书背单词,提升综合英语能力来得最实在。靠技巧取胜与扎实打好基础在托福成绩上可能看不出太大区别,但在日后的SAT和文书创作中会被区别开来,所以多看多听多背是最好的方法。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结果,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走好脚下每一步,终会等到自己进步的那一天。
活动
我的活动并不算特别出彩,是录取不到顶尖院校的原因之一吧。即使到现在,都不确定自己未来想走的方向。高中三年也一直在摸索、摇摆不定。活动没有目的性,类别比较分散,导致最后申请的时候:经济、社会学、传媒和undeclare都申请了。
我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日常活动、竞赛类、志愿者类。
♦日常活动
我算是兴趣爱好比较多的人,会多种乐器,平时在学校有乐队,偶尔有表演机会。跳鑽从初中一直在练,写到这些活动的时候,写的是高中三年都在做,比较有连续性。体育方面,因为美国高中是四年制,所以就把初三代表学校游泳队比赛的经历加了上去,可惜的是,我们高中并没有泳池,所以这个活动到高一就断了。此外,因为高一时想读传媒,所以在报社实习了一个月,并且在学校的杂志社工作了两年, 担任副主编,还做公众号编辑,也参加了夏校等等。这些活动都连续做了两年,中间没有断。
♦志愿者
志愿者类的活动我做了支教、保护动物等,1-2年都有;在夏校时做了比如给homeless people serve food等等。由于加州文书中有关于志愿者的题目,所以特意从经历中挑了支教来写。
♦竞赛类
前文说到,我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没有明确定位,所以竞赛也什么都沾点边。参加过商赛、舞蹈比赛、游泳比赛、数学竞赛等等。成绩还可以,但这些比赛并不是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赛事,所以我的活动列表并不算特别出彩。
就个人而言,我比较有意义的活动主要是在报社实习以及参加夏校。这里所指的有意义不单纯体现在活动列表和文书里,更多体现在对自己兴趣的探索上。
高一的暑假,我和另外一位同学一起在当地比较有名的一家报社实习,有两位资深的记者和编辑带我们,主要负责的是经济和社会板块的文章。上岗第一天,我们就被带去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回来之后已经晚上六点多了,要在八点之前写出一篇2000字的报道,参考资料只有发布会的录音、现场发的资料和自己记的笔记。当时我们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在交换idea,两个人分工,最后卡着ddl才赶出来一篇稿子。给导师看过之后,有多处需要大改,第一次任务就给了我们很大冲击,发现从事这个行业真不轻松(当然每个行业都不简单)。之后的两个月继续在报社里学习,包括采访、提问的诀窍;根据导师发的材料标重点写稿子;拟标题的技巧等等。这次的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体会到工作中的大家有多辛苦,在提升社交能力和融入社会方面也进步不少,所以在一些学校的附加文书里我特意单独讲到这段实习经历。
高二暑假,去斯坦福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high school summer college program。有部分人觉得夏校含金量不太高,但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含金量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体验大学生活和对自己兴趣的积极探索。
之前讲过,高一的时候本来想申请传媒类专业,但在夏校期间我选了一门communication的课,后来发现内容和之前预想的有差别,而且阅读写作量特别大,我远远跟不上本地学生的进度,导致最后也drop了这门课,不再将传媒当作我主申的方向。其次,在夏校交朋友、和professor聊天、自己趁周末去市区玩,这些都能很好地帮助自己走出舒适圈,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也变得更外向了,后来面试或和新生打交道时发现自己能更快和对方熟络起来。有趣的是,夏校时住我对面的中德混血小姐姐也进了UCLA, 前不久分宿舍结果出来后,发现她又住我对面。缘,妙不可言(播音腔)。
活动一方面给自己的简历添加色彩,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真正兴趣爱好的探索。不是所有人从高一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专业目标,所以,像我这样不确定未来方向的人,不妨多涉猎各方面的活动,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发现自己很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或者像我一样证实梦想中的专业其实并不太适合自己。此外,多做不同活动就算不够专精,也无伤大雅,想申请什么专业,自己的活动多少沾点边,方便日后填activity list给 essay找素材。再有,我的活动比如支教、乐器、做杂志都是坚持时间比较久的,在平时课业繁忙时也不要轻易放弃,这在申请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招生官们不希望看到学生为了做活动而做活动,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热爱与坚持。
选校
我申请了英国和美国两个方向,英国包括牛津(which is ny dream school)。当时觉得牛津是有一线希望的,所以不希望被美国的ED绑死,于是就选择了 REA申请。
选校过程中没有太多纠结,对比自己的标化和学校的往年录取数据后就基本确定了三四所reach school,六七所match school和两三所 Safety school。额外提一句,我标化不算特别顶尖,只能说是差不多达到top30学校的平均录取成绩,活动方面也不算特别出色,所以“藤校”我都没有申请,档位主要都在top15-top30这样的学校。英国方向,直接申请了 G5(补充说一句,申请ucla时招生办还联系我,让我做了一个duolingo的英语测试,因为他们告诉我上一年平均录取托福分数是112,而我是111)。因为平时自己也会做school research,加上我爸也比较操心申请的事情,所以选校参考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点有:学校规模大小、排名和地理位置(其实学校外表我也挺在意的)。我申请的全都是综合性大学,没有文理学院,自觉性格不太文静,属于study hard play hard的一类人,所以偏向于喜欢学校氛围更活跃、多样性更丰富的校园,小而精的研究型学院都没有申请。由于专业方向还不明晰,所以选校时也没有过于注重专业排名。很多过来人也说本科毕业找的工作基本和专业都不对口,研究生再选专排比较高的学校更有利,所以只参考了综合排名。综合排名参考US News和Times的,因为主申方向还是美国,QS排名就没有怎么参考(QS会把英国学校的世界排名排得特别高)。
申请季没有特别去访校,只参观了UCLA、USC和Stanford的校园,基本都是靠规划老师介绍各个学校的情况或者从知乎“在xxx大学就读是一种什么体验”等,来了解学校。学长学姐和来学校宣讲的招生官也是非常好的了解途径,在youtube上也可以搜到很多在校生拍的vlog。看vlog的时候,我的重点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一般都是搜索“Why I regret attending xxxx”, “What I don't like about xxxx ”, “Things you should know before attending xxxx”等等,搜这些可以看到非常多关于某个学校负面的东西。我的想法是:如果觉得负面的东西可以接受(比如ucla被吐槽最多的就是宿舍太小),那就申请这所学校,如果单纯只看学校好的方面是做不出特别多对比的。(拿到offer后在择校阶段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此外,部分学校官网也会有online virtual tour, 我也会上去看看校园环境如何。还有一个可以参考的网站是niche,这个更多会关注:宿舍、食堂、校园安全等方面的排名,可以多方面了解校园生活。
文书
文书的构思于我而言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回想过去的18年,没有发生特别的、独一无二的事,我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
去见文书老师的那天下暴雨,鞋子裤子都湿了,光着脚和文书老师聊了一晚上。基本确定几个主题:登山、乐器、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等等。最后初稿出来,写了三篇不同主题的。给一些亲密的同学和老师看过之后,大家普遍觉得登山主题写得最生动,以小见大,可以反映出自己的成长,于是最后common主文书也用了这一篇。由于我主要讲UCLA的申请故事,而加州系统的文书和common不一样,所以接下来具体说一下加州文书。
加州文书是8选4,最终选择的几个题目都是可以和自己的活动经历联系到一起的,所以文书的主要题材来源就是活动、志愿者等等。走过申请季我发现:文书题材不需要茫目追求新颖,而是看自身有没有从描述的事件中得到成长。我的故事都非常平凡,要把小事写得非常打动人确实挺不容易。创作前先在脑子里仔细构思,由于加州文书每篇字数要求较少,基本上一气呵成直接写出初稿,之后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没怎么改动了,主要改动的就是语言语法的表达而已。
今年加州的文书题目我分别选了这几个:
What have you done to make yourschool or community a better place/Leadership experience/academic subject that inspires you/greatest talent or skill
这几个文书题目结合起来,基本每个方面(志愿活动、领导能力、 学术能力和兴趣爱好)都涉及到了。选这几个题目就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自己,都是自己的经历,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想题材。
其中,make your community a better place这个题目写了支教的经历:每个小孩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农村或小镇,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我参加了学校一个和同学一起组队到小镇图书馆免费教英语的社团。并写了如何设计游戏调动小孩们的积极性。
Leadership experience我写到在学校杂志社工作的事。从一开始的部门部长到最后的副主编,两年内不仅坚持下来了,且得到老师的认可并得以晋升。其中还写了出版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包括资金困难及同学积极性不高等,然后详细描述了解决方案。
三年来,自认为学过的最有意思的一门课就是art history,在夏校时也选修了这门课,所以“academic subject that inspires you”我就写了艺术史。 具体描述我是如何产生兴趣的,以及为了继续发展这一兴趣,都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情又是怎么带给我inspiration的。
“Greatest talent and skill”这个题目,题材很普通,提到我弹钢琴的经历。稍微与别人不同的是,我已经坚持弹钢琴十几年了,并且都是自学,完全靠自己的信念坚持下来,并力求做好。我身边有蛮多同学考级过后空留一张凭证,钢琴这项技能最终完全放弃了。但是我到目前为止都一直在练,偶尔还会参加表演,将来还会继续坚持,算是平凡的题材写了一些稍微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吧!
文书构思过程中,和我的文书老师聊自己的经历,写一些网上 brainstorming的prompts,从经历里挖掘最好写、写出来最生动、最能体现自己能力和性格的素材,不要怕浪费时间,因为只要素材构思得当,写作过程就是日积月累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升训练了。完成后有请外教帮忙看一下语法上有没有更源生的表达方式,前前后后修改了五六次才提交了。
推荐信
总共提交了两封推荐信,一个是斯坦福的教授,一个是高中的老师,分别是一文一理,比较均衡。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表现好一些,多讲话多去教授的office hour,熟悉之后要推荐信都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两位老师的推荐信,我都是课后当面要的,个人觉得这样比较直接并且可以马上得到答复(当然也要看老师的时间,不要在他们忙的时候打扰他们,还有,一定要非常礼貌)。
面试
申请了莱斯的校友面试,但是由于时间因素没有给我安排上,所以最终只做了 initial view发给大学。面试对着装没有太多要求,我仍穿了白衬衫,稍显正式。过程中背景板要干净,最好是面白墙。由于 initial view发给很多大学看,所以特别要注意在回答问题过程中不要表现出对某所大学特别钟爱。面试官会问较多关于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的问题,值得说一下的是,问到专业方向的问题,如果真的不知道,可以诚实说我不太了解,然后把话题转向别的方向。我面试时说到我意向专业有economics和communication等等,结果面试官突然问我对某个经济现象怎么看,我压根不懂,在我诚实说不知道之后,面试官并没有为难我,继续问我别的兴趣爱好。
写在最后
提交完申请之后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但一定要记得及时查看邮箱和官网(感谢规划老师一直在帮我关注着这些信息并时常提醒),以防万一学校要求补充资料,错过了会很可惜。有时候哪怕学校出结果了,可能都不会发邮件,需要你自己按日期上官网查。
以上就是我在申请季的一些背景情况啦!希望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也祝大家以后翠录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