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时代的新发展格局


  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变革,孕育着经济全球化中的新一轮变革。在《新发展格局》一书中,王昌林院长描述了在国内和国际双重变化的压力中,中国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蓝图。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份额逐渐下滑,但仍然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导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进一步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抓住机遇填补空白和洼地,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继续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加快本土市场的培育,提升运转效率,以长期发展的眼光进行布局,逐渐减少通过加工制造出口获得发展的原有路径依赖。市场空间换取技术进步的时间,是在未来科技升级中逐渐掌握主动权的策略,也是新发展格局中不能遗忘的初心。

  何帆教授的《变量3: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一书中,同样提出了在全球化贸易逐渐疲软的过程中,本土时代中通过内循环进一步提高效率的方法。在洼地效应逐渐减弱、全球化产业链受到疫情和政治影响的新格局下,区域化的供应链和贸易共同体依然能延续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的效率。世界经济中心有逐渐在向亚洲转移的趋势,这不仅是因为亚洲有着全球最密集的人口数量和需求市场,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形成经济共同体,以互惠互利和不结盟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殖民主义和霸权思想的良好契机。通过唤醒本土力量、构建本土网络、加快本土创新、培育本土意识、实现本土福祉,是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最优选择。原地找资源,把它们组织成网络,在快速的迭代中赢得本地市场的认同,深化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既不做哀嚎的受难者,也不做逞强的英雄,而是理性的就地取材,重建模式走出阴影,活下来,才有可能在未来变革中成为新的领导者。

  财富如水,并非完全是有德者居之,而是有准备者得到更多。在《香帅财富报告》中,香帅通过一系列对微观企业的观察和不同区域居民个人的访谈,提供了资产增值、职业选择的不同成功案例,对普通人财富积累指出了一条可以借鉴效仿之法。在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年代中,年轻人的消费主张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成为有别于老品牌的新现象。类似于泡泡玛特的盲盒、奈雪的茶、元气森林和李子柒、特斯拉等等,都是紧紧抓住新一代消费主张的结果。所以,没能抓住新一轮财富趋势的企业,将会在这个新的分化时代中逐渐边缘化,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

  应该说,在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浪潮中,中国还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数字经济浪潮》《数字金融:未来已来》中,中国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数字货币的试点中,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开局,虽然已经出现了互联网平台经济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但整体经济内循环的速度和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也是在疫情出现后,中国能迅速控制疫情(大数据监控个人行程)、恢复经济增长(互联网平台取代传统销售渠道,区分不同风险等级区域恢复生产和消费)的底气。在欧美疫情逐渐失控、进出口双向受阻的年代,继续保持了出口贸易的增长,将东盟发展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点,也是我们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一新经济政策实现的有力保障。

  长期来看,此次疫情给予人类最大的警示,在于未来地球对现有经济模式的承受力。《重构地球》中,网大为先生提出了通过人工智能+环保的方式,来逐步做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新发展模式。这包括人工智能在升级全球基础设施方面的最新探索,以及水能互联、飞行汽车、能源互联网、数字水等全新理念。其中,腾讯的农业人工智能种植解决方案iGrow系统通过精细化控制降低劳动成本20-25%、供暖成本30-40%,并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农业大省进行试验性部署,帮助农民实现了每亩数千元的增收。这些都是科技扶贫、科技向善的成功案例,随着地球100亿人口数量的来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是比战胜疫情更长期更艰巨的任务,重构地球将是在重构经济贸易模式后,需要进一步实现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