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百度、小米等后进场造车的巨头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思考“能不能赢”,只能想“怎么赢”。
2021年的春天万籁俱寂,但一个风口热流涌动:造车。
小米、百度、滴滴、华为、OPPO、字跳、360……一个个巨头的名字出现在造车的新闻里,这先是引起惊叹,随之引发了资源争夺上海月子中心。
抢人大战率先爆发。
以抠门著称的小米一改作风,向汽车稀缺岗位开出了天价。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对36氪透露,小米一度急需自动驾驶规控负责人,“薪酬总包最高能给到2000万人民币,不过需要雷军签字。”
股权激励制度小米也已拟好。36氪获悉,小米汽车有独立期权,如果小米汽车上市,一股汽车期权对应一股上市后的汽车主体股票;如果未上市,员工则可将汽车公司期权,按照新车发布、50万年销量、100万年销量等业绩节点,逐步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小米股票。
滴滴汽车暗地里也开启了极速大量招人模式。知情人士告诉36氪,滴滴仅仅电池系统和电池包相关岗位,已经开放100多个,虽然对外是以网约车D1项目为名招聘,但人员都会转入智能汽车事业部,造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车。还有候选人称,滴滴流程非常快,4轮面试,一个礼拜就能走完。
滴滴智能汽车事业部设在北京顺义区,首先与总部同在顺义的理想汽车打起了人才攻防战。有猎头告诉36氪,就在滴滴开放造车招聘的前一天晚上,理想汽车P7(与阿里对应)以上研发人员加班到深夜,签定了竞业协议。
何小鹏则明确告知一名近期离职的产品负责人,“蔚来、理想、小米汽车都不能去。”
巨头汹涌进场,新造车这个过去五年多来最贵、也最大的风口,又被往上顶了一顶。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接连登陆美股上市,各家年销不足5万辆汽车,但总市值已有1500亿美元。去年行情高涨时,蔚来一家的市值就超过900亿美元,逼近小米集团。
人才们也在主动寻找机会,试图押宝未来获胜的一方。
小米宣布造车后,上述接近小米高层的人士对36氪透露,很多对外说自己“不看机会”的高阶人才,其实都给小米递出了简历。简历池之深不乏行业高管,“腾讯某汽车业务一把手,北汽子品牌总裁级人士等等。”
有猎头为某巨头汽车业务寻找人才,候选人却主动提出:能把自己推给小米汽车吗?
这正中小米下怀。知情人士对36氪称,本来雷军没打算这么早宣布造车,但内部人士建议雷军,先把消息放出去,这样人才就自动会找过来。
寻找机会、想踩上造车风口的不只是人才。
小米宣布造车当晚,雷军的微信消息炸了。各地政府要员和投资大佬的名字接连闪烁在手机屏幕上,向雷军发出落户或者投资要约。雷军曾在内部分享了如下消息:“我一说造车,就有人要投100亿美元。”
不过,雷军和小米集团决定自掏腰包、压上筹码:号称要10年投资100亿美元。但其他巨头也不容小觑。比如,百度和吉利今年2月组建的合资公司集度汽车,投资额度就跟小米不相上下:计划未来5年为造车业务投入500亿元。
正是在今年2月宣布造车后,百度股价连续大涨超过50%,冲破千亿美元市值大关。
“几乎所有汽车项目都在资本化。”投资人吴凯向36氪描述身处汽车赛道的感受。
尽调某估值60亿美元的新造车项目时,吴凯发现,该公司高管团队动荡已久,销量数据也不佳,部分地区经销商库存量已经要8-10个月才能消化(正常2个月左右),但他坦言,考虑到当下火热的资本行情,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市值都超过300亿美元,“只要能找到大的fund(基金)去顶它,市值起码能到100亿美元,6个月后退出,肯定能赚到钱!”
传统车企玩法更多,他们有大量子业务在拆分、融资、等待上市。吉利拆出了亿咖通、极星、极氪等项目,其中亿咖通估值已经超过35亿美元,虽然其目前大部分收入还来自吉利系业务;长城也拆分出了毫末智能、蜂巢能源、未势能源等公司,吴凯透露,蜂巢能源估值已超过260亿元,而且“不接受尽职调查,除非发了SPA(投资协议书)。”
不同于第一波造车潮中,创业者们都压上全副身家、要再造一个新汽车品牌,第二波跨界造车者们不那么“纯粹”:它们大都生发于成熟业务,各有不同的禀赋、掣肘与目标,而这也让新一轮造车潮更为纷乱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