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有工匠精神,而且需要包容感恩(6月1日)
每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都值得赞颂,比如瑞士、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就连日本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的人民所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都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赞颂;反观中国,诞生工匠精神的环境就不是那么理想了,虽然一直在倡导并传播“大国工匠”,但现实是除非国企央企,否则不要说传承百年的企业,就连在某家公司有持续5年的工作经历的人都越来越不容易看到。
其实也不是企业不想留住人才,而是因为职场中的横向对比,让人变得浮躁,但是假如把责任推给浮躁的职员,又有很多不公。因为感觉压抑,因为生活所迫,因为野心膨胀,因为受到诱惑,所以无法安心于一件单调的事情。这个世界变化快,外界又总是有“人挪活”之类的毒鸡汤在害人,所以他们不过是追求自身价值在最短的时间周期之内的充分发挥,尽量不被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理论上也没错。
生存需要工匠精神,所有带有工匠精神的人,不管是设计师、烹饪师、工程师等等,都会得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甚至可以得到别人的尊敬,会被当成“神”一样地被赋予仪式感,并被广为传播。
之所以你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家庭不稳定,事业不稳定,扣除外界因素之外,主要因为我们已经浮躁到难以有持续关注的精神的程度,即使短暂的关注就可以带来相对长久而稳定的回报,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回报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呈现倍数级别的上涨,都难以说服自己在相对一个阶段之内全身心专注地投身于某一件具体事情。
虽然工匠收入很稳定,但是除非成为行业内不可或缺的顶级精英,否则赚取的财富未必有多么丰厚,即使如此,他们依然会醉心并专攻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原因是他们得到的成就感并不单纯来自金钱与物质,而获得荣誉和赞赏就成为更重要的价值认同。更确切地说,具备工匠精神的人,都需要“圈养”的环境,而把他们“圈”起来并“养”起来的人,才有可能赚取更多的钱,更有余力去做工匠。
有人会因为“圈养”别人的人所赚的钱都是那些被圈养的人的“剩余价值”,因而把他们的关系对立起来,彼此视同水火,但是却忽略了“皮与毛”之间的关系,以及珍珠和把珍珠串起来的那条线,甚至是珍珠项链和包装盒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即使已经被打造成为从包装到内涵,再从质地到设计都是顶级的优秀产品,缺乏其它领域的专业人士的背书和助力,也卖不上一个应有的价位。
要想有更稳定的职业发展,每个被圈养的工匠都必须要跳出自我,能让自己更包容、更懂得感恩,更平和,因为一旦工匠精神与包容感恩结合,就会起到奇妙的效果。被圈养的精英和圈养精英的平台之间,原本就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只有珍惜并感恩才能获得和谐。每个环节的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个世界离了谁都转,但是单靠一个人,即使是再厉害的精英,不要说是整个世界,就连自己都无法转动起来。
人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要想离开地面只有假借他人的助力;同时要想安稳地坐轿子,就必须有人抬轿子,如果对于所有抬轿子的人都不能给与基本的尊重,那么相信轿子坐上去也不会安心。
有工匠精神的人,在正统教育阶段基本都可以成为学霸,但是求学期间的表现未必会在踏入社会进入职场之后给自己带来成功。
在工匠主义者看来,浮躁是一切的敌人。这话本没错,但是事实却是每个人都有其赚取财富的本事,学习成绩好,专业功底深厚算是一种本事;去除外界干扰,专心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所做出的贡献而失去与外界之间的基本交流,就会跟社会脱节,跟市场脱节,跟现实脱节,而在很多时候,脱节就意味着落伍,并被抛下。
从上学的时候,就有一些比较聪明的学生,他们无须过于努力就会得到相对较好的成绩,但是他们不如学霸那样专攻于取得骄人的成绩,而只是追求“差不多”的感觉。这种“中不溜”的学生虽然相比于学渣,良好的成绩总是会给自己和家人留一些“情面”,到了职场又会处于相对中庸的状态,可以做到相对专业,也没有精深到专业以及沉迷于工匠精神的程度。
学渣则不同,不仅经常会遭遇老师的点名批评与特别关照,会被请家长,而且每次按照考分高低来排顺序,总是会有颜面尽失的尴尬,但是实际上,当毕业之后对老师和学校,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会更深。
仅以学业论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也已经成为历史,所以,只有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个同学,给他们近乎个性化的私人定制式的发展轨迹,才更符合客观现实。
贾春宝
2021年6月1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