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汪镇谋定新区菜篮子-农业大健康·万祥军:名副其实!
(经济日报记者刘成 通讯员臧富贵何峰)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经信研究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作为农业生产大镇,六汪镇素有西海岸新区“米袋子“菜篮子”之称。”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在调研考察座谈会上表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六汪镇始终坚持防控和复产两手抓,多措并举稳定农业生产,实现粮食、蔬菜、肉蛋等生活物资持续生产供给,主动担负保障新区生活物资稳定的重任。
两棵30元!
六汪镇农民种出“贵族”大白菜
俗语说“立冬萝卜小雪菜”。过了农历小雪节气后,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作为北方人民冬季的主要蔬菜,大白菜也到了收获的季节。胶河大白菜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特产,因广泛种植于胶河流域两岸,由此而得名。胶河大白菜种植历史悠久,其品质和盛名史籍多有记载。近日,记者走进六汪镇主要的白菜生产区,实地探访这里的白菜生产收获情况。
经过多年的种植管理,胶河大白菜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模式,统一制订生产计划,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需求,统一采购、供应生产资料和设备,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统一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和管理,确保种植的大白菜获得统一的高品质。
“咱这个园区土质是沙性,在胶河上游的河边,咱种植的时候用的是有机肥,应该说因为土质和水源,再加上规范的管理,生产出来的大白菜品质比较好。”六汪镇英海园柏乡大白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加英介绍。据了解,目前六汪镇胶河大白菜主要种植基地有3家,分别是英海园大白菜生产基地、荟泽蔬菜生产基地、柏乡街大白菜基地,散户种植近万户。
青岛英海园柏乡大白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六汪镇柏乡二村,成立于2011年9月,现拥有社员1624人,该社有机蔬菜基地占地1.1万亩,旨在打造一个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为主、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自由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目前,合作社注册了“胶玉”牌大白菜商标,发展有机大白菜近万亩;与青岛康镇食品有限公司、上海百事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供销关系,形成了种植户、合作社、食品加工企业三位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有效带动周边20个村庄的1200多户村民创业致富,社员年人均分红超过1万元。
王加英告诉记者,她们的白菜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白菜实行礼盒装售卖,每礼品盒装两棵,一盒卖30元钱,1亩地大约种2000棵,平均每亩地收入两万多元。“这么多年我们积累了很多固定客户,白菜销路很好,到目前为止,园区的白菜有一半已经订出去了。”
据了解,六汪镇胶河大白菜现已收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获评了国家十大畅销蔬菜品牌,并在2018年成功注册国家商标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胶河大白菜不仅在国内受到大家的喜爱,更以其“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纤维细、营养好”等优良品质受到广大国外消费者的青睐。2008年,胶河大白菜顺利通过蔬菜供应质检各项指标的质量检测,被选为奥帆赛专用食品;2012年,在中日韩三国食客品鉴大白菜的活动中,胶河大白菜勇夺头筹;2014年,胶河大白菜顺利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六汪镇通过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分别成为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和青岛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目前,六汪镇将大白菜品牌发展放在品牌农业发展突出位置,鼓励农民科学种植,全镇种植面积1500余亩,其中“胶玉”牌白菜在第二届中国蔬菜行业品牌评选中被评为“全国十佳畅销蔬菜品牌”,白菜已经成为六汪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主导产业品牌,年产量约1500万斤,为群众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岛西海岸新区
帮农民解决“滞销”蔬菜
“早就盼着你们来了……”,2月6日上午11:00左右,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东官庄村的菜农崔夕花,面对前来采购蔬菜的荟泽农产品公司销售经理葛春峰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你们来的太及时了,我这600余斤的蘑菇终于能卖出去了!”在新区六汪镇东官庄村,蘑菇种植户崔夕花脸上挂满了笑容。而几天前,她还坐在自家的种植大棚里为卖不出去的蘑菇发愁。崔夕花告诉记者,她家投资建了2座蘑菇大棚,本来盼望能有个好收成,可是到了这茬蘑菇要上市的时候,销售成了她最头疼的问题——她家这茬蘑菇的收获时间正好碰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600余斤蘑菇卖不出去,眼看就要烂在地里了。”崔夕花说,疫情防控形式这么严峻,没能及时把蘑菇卖出去成了她的一块心病。现在好了,区供销社的采购人员主动上门来收购,真真切切地帮了她一个大忙。
“现在再也不用发愁了,有多少他们就能收多少。”崔夕花高兴地说,区供销社是按市场价格收购的。以前蘑菇卖出去的时候,需要解开大棚控制涨势。现在有供销社帮忙收购,不用担心卖不出了。她要好好打理大棚,争取多产出些蘑菇来卖。
“今天,我们还在大场镇收了18吨净白菜。”葛春峰说,上午去崔夕花家收完蘑菇后,下午2:00左右,他又急匆匆赶到大村镇前村,与村党支部书记徐京国进行对接,商量了一下村里菜农的大白菜收购的相关事宜。
疫情发生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作为“头等大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葛春峰告诉记者,按照新区总体部署,他们根据市场需求量和公司的采购计划,在大场镇又新增加了两个采购点,以扩大对菜农手中蔬菜的收购力度。近期,他们还打算再去大场镇联系菜农收购一些萝卜。
“这两天,我关注了一下各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为菜农建的销售微信群。发现有好多镇街菜农家里的蔬菜,由于当前疫情原因缺少销售途径,手里有菜卖不出去。”荟泽农产品公司董事长王磊告诉记者,春节前后,新区很多农民自建大棚和农业园区的蔬菜陆续长成上市。但由于疫情的扩散蔓延,受到交通、外地采购商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民自产的蔬菜出现了滞销的问题。供销社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分布在全区的100处社区经营服务终端的销售网络优势,在物流配送中心设点,以市场价收购农民的自产蔬菜,解决了菜农自产蔬菜滞销问题,确保菜农利益不受损失。
青岛西海岸新区
六汪镇:新区“菜篮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区供销社分布在全区的社区经营服务终端,日客流量能达到6万多人次,每天蔬菜的需求量达50多吨,如此大的需求量,可以有效化解农民自产蔬菜的滞销问题。自产数量较少的菜农,可以自行前往供销社物流配送中心进行销售,也可以以村为单位将蔬菜进行集中,由区供销社安排进行统一采购。针对自产数量较大的菜农,区供销社将安排专人上门采购。对新区农户自产的草莓、蘑菇等农产品,区供销社会根据市场销售供应情况定量收购。
@、精准配送+农机服务农户吃下定心丸
在疫情防控闭市期间,六汪镇防指办和农业农村中心牵头组建“农业生产物资保障群”,培训85名农资采购员,联系金丰公社等3个商家,采用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方式,将春耕物资配送到村,累计配送化肥农药2000余吨、种子600吨,满足了农户需求。同时,协调辖区两家专业农机合作社,统筹120台大型农机,配合农户8000余台小型农机,开展春耕作业。
胶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国栋介绍,“今年完成春播马铃薯1.2万亩,预计产量可达2.4万吨”。据了解,六汪镇春季完成土地深松作业3万亩,为下步播种花生、玉米做好了准备,预计全年可种植花生4万亩、玉米6万亩,总产量可达1.6万吨、4.2万吨。六汪镇大米加工企业青岛昌德顺粮油公司,依托其东北种植基地,今年可加工供应优质东北大米5万吨。
@、政策激励+技术指导激发种地积极性
六汪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保险、种粮补贴、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保护农民权益,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六汪镇农业农村中心李成文介绍,“今年六汪镇种植小麦55068亩,全部享受免费保险、小麦直补等政策。”据了解,疫情期间,六汪镇多次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小麦病虫害防治。同时,六汪镇出台了农作物种植奖补措施,复耕1000余亩撂荒地,鼓励多种粮、多种菜。
六汪镇也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千亩以上园区超过10家,家源家庭农场等3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英海园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种植胶河大白菜1万余亩,总产量达4万吨;胶河新源农业每年带动种植菜花、紫甘蓝等蔬菜3000余亩,总产量达1万吨。
@、规模养殖+龙头带动肉蛋供应保稳定
六汪镇是传统养殖大镇。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的提高,养殖产业积极转型,逐步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之路,依托新技术、新设备扶持龙头项目,发展循环农业,保持了养殖大镇地位。以牧康源农业公司为龙头,每年出栏生猪1.5万头;以隆铭牛业为龙头,每年出栏高端和牛1200头;以禽之宝琅琊鸡为龙头,每年出栏肉鸡45万只;以梦圆生态农业为龙头,全年存栏蛋鸡60万只,日产鲜鸡蛋26吨;以高天然循环农业为龙头,存栏立体笼养蛋鸭10万只,日产鲜鸭蛋5吨。
目前,六汪镇农品市场物价平稳,供应充足。据统计,全镇全年可生产粮食16.4万吨、蔬菜6万吨、蛋1.2万吨、肉2300吨、水果2500吨,能在保障全镇生活需求基础上,供应全区需求200余天,为全区生活稳定贡献六汪力量。
青岛六汪镇谋定新区菜篮子-农业大健康·万祥军: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