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春耕秋收为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阐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他特别指出,要实现长治久安的理想,治理者必须若啬早服,达到道和德的境界,而只有厚积重德,才有根深柢固的基础,才能治人事天长生久视。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啬,本义收获庄稼。意思是秋天的收获是以春天的耕种为前提的,必须事先早做准备打好基础。早服,早做准备。老子在这里借用春种秋收的常识,阐述道德修养也要从早的道理。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之其极,莫之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是老子一贯的行文风格,也是老子“常无予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践行践为。这里的意思是说,秋收是根据农时提前在春天就耕种就准备就打了基础的,提前打好基础就是重视积德;厚德才能载物,积德厚重了就没有不做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就无法估计他的力量;无法估计他的力量,他就可以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母,老子在前面的章节反复解释过,是“道”的意思,有国之母,比喻有了安邦定国的根本,所以治理者要遵从“道”,必须无为而治才能长久。重积德,早行动,早预备,准备充足了才有好的收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是老子的结论,意思是夯实了基础就深根固柢,这才是长生久视的根本所在。
根据老子一贯对社会现象中矛盾事物的辩证分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本身也带有两面性,一方面是“重积德”、“深根固蒂”,可以养成尊道贵德的良好习惯;一方面也要注意,一旦违道背德的坏习惯养成了也会积重难返,改也难。君不见,霸道惯了的人是听不进良言劝说的,有些不地道的惯性思维惯性行为也是很难改变的,反而是习惯成自然了。因此,还是用老子的办法,要用是否符合大道来判别,用其行为是否“以百姓心为心”做标准,而一个人要养成符合大道符合百姓心的行为习惯,莫若啬,要从早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打好基础。以“道”的利万物而不争、功成不居、无私无欲的品质为前提,养成了深根固柢的尊道贵德的良好习惯,才能长生久视。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不懂得做事先打基础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不懂得做人要“重积德”的道理,或一夜成名,或一蹴而就,或形象工程,或一味索取。实际上,学识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肥胖不是一顿饭吃成的,减肥也不能在一夜之间。而一旦习惯的养成了,好的习惯可使人行端立正处处利人利己,坏的习惯可使人恣意妄为事事损人损己。因此,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必须注重渐行渐进的积累,若啬早服而厚积德重了,也就具备了无形的力量,也就回归了天然的质朴淳厚状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