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用日常现象阐述“道”的作用,希望治理者无为而治,“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指做学问的人天天增加知识,而为道的人是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是一天天减少自己主观的私心妄念,一天天的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的东西损到了“无”的程度,就完全合乎“道”了。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为学”和“为道”都是求知,都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识,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没有尽头。不同的是,有的人重在一般知识,有的人更看重一般知识中更深刻的规律性。
对于求知,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很有道理,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纵然用尽一生的时间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因为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地认识世界的过程,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毕生也是学不完的,毕生都需要学习。
现实生活中,求知过程最忌讳的是懒惰和自大。有的人因为求知很累便半途而废,有的人局限于表象事物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有的人读了一些书便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高自大,还有的人满足于一知半解,一瓶子不满就开始晃荡。曾见过因为熟背赤壁赋岳阳楼记等几篇古文就笑话别人没文化的人,也曾见过因为知道某地八景而笑话别人没有见识的人,还曾见过动辄自称领导却不懂自己祖上从业商贾是什么意思的人,见过自称自己读了篇古文就推翻了前人所有研究成果的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识的海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探索“无”的妙和“有”的皦也没有止境。只有那些时刻保持谦虚永远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人,才能不断提高。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是说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就大有作为。治理天下的人是顺其自然规律无为而治,如果不断地横加干预骚扰民生就不能治理天下。根据老子的这个推论,那些想取天下霸天下的治理者,如果不理会老子的劝诫,不懂得执大象行大道,不懂得包容合作,不按自然法则办事,只知道一味地插手四邻家务、搅得四邻不安,煽风点火、到处搞事,以强欺弱还以战争谋财,那是肯定不能得逞的。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者,原因就在于自己有违大道,树敌于天下了。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贯穿于老子《道德经》全篇的命题,是极富智慧的哲学概念。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反复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本质上说明“无为”实际上是对自然法则的运用。取,认识、掌握和治理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还是强调治理者一定要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自觉地按客观规律行事,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还是强调“德”的实践性,治理者自觉践行“道”的行为是“德”,达到了“上德不德”的境界是最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