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连载6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札记」 这一章,老子由“天地不仁”,讲到“圣人不仁”,进而提出了“守中”的思想。“守中”和前文的“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相近,都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说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一视同仁;有“道”的人也遵从自然法则,对待百姓包括对待自己也如同祭祀时草扎的小狗那样,一视同仁。这个一视同仁,也包括圣人自己,因为老子在上一章讲过,圣人要和光同尘不搞特殊。

  在这里,我们不要因老子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而摇头,也不要因老子说刍狗而沮丧,老子在后面章节里还专门讲过域中有四大,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焉”,把人看作与天地一样的伟大,也是一视同仁。刍狗与伟大,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以自然法则来衡量,万物兴作于天地不仁中,是大自然最基本的存在,也是人间社会最基本的存在,而万物和人,都要遵从自然法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老子的话:不仁最仁者天地,不公最公者乾坤,这也是自然法则所在。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是说天和地之间像个鼓风吹火的大风箱,中间空空荡荡却是直来直去越鼓动吹出来的风力越大。屈是弯曲的意思,风箱里不存在弯曲,是直来直去,很形象的比喻。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借风箱说事理。风箱是越鼓动风力愈大,人是越鼓噪越炫耀不良影响越大。

  现实世界中,有的人自以为优越,总是狂言乱语,喋喋不休指责别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动辄甩锅、嫁祸、诬陷他人,结果引来大家嗤之以鼻,避而远之;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总是指责别人,动辄以罚代管,结果导致最基层群众的不胜其烦;现实生活中,还有的人生活在一味的抱怨中,总是自以为是,耍脾气使性子,见识短而舌头长,说东家道西家,搅得没了和气。

  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中,人们还常常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遇到问题时不是认真分析原因,不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总是喋喋不休指责别人、打压别人;总是功劳归于自己、错误归于别人。结果是“多言数穷”,破坏了团结,涣散了人心,成为了消极因素。因此,按照遵循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出以大公之心去协商共议,因势利导的解决问题。

  老子认为,天和地是自然存在的,是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天和地没有理性和感情,对万物一视同仁。这是老子表达的无神论思想,也是表达了一种公平、公正的大公的思想。无亲疏之别,无物我之分,对谁都一视同仁,是真正的有“道”之人才能做到的大公。大道至简,天下为公,老子借风箱事说人间理,既希望人能管住自己的嘴,不要说些有违“道”的伤害人的话,也希望社会的治理者能够首先严于律己,谦虚谨慎,遵循自然规律,施行无为而治,充分让百姓自然发展而不要去人为干预。而多言数穷之于社会治理,是说如果政令冗繁,过多指责,政出多门又反复无常,会干扰正常生活,使民无所适从,这些东西多了反而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加速治理的衰败,还不如保持自然状态。

  可以看出,老子在这一章还是继续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因为所谓亲疏、利害、贵贱,同第二章所讲的美与恶、善与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一样,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天地不仁最仁,一视同仁是公平公正的大公。而有所亲,必有所疏;有所利,必有所害;有所贵,必有所贱。这些都是与有“道”的大公者所不为的。

  讲到“公”,联想到“私”,“公私”也是一对矛盾。有篇《穷根究柢析》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上古之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乎”的记载。五帝官天下时,其权为公允执掌锱铢斤两,是为公人,其德为仆。穷根究柢,物质匮乏,生存为要,天地造化万物而拥有万物,天下之财富为天下人所有,官者,本义公也!官德者,仆也。

  然,禅让以下,官阶日渐成制,人心不古,私欲膨胀,官德受染,权亦掺杂,以至官本位成为追求,滥用权以显其能,更有耀武扬威涂炭黎民、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缘何?穷根究柢,私欲随财富日增欲豁难填也!

  官本位之私欲,彰显有三。其一为显耀地位以满足虚荣,甚至有人仅谋得最底层一副职亦在辖内吆五喝六不可一世,此种人易对下唯我独尊对上善动心机;其二为恃权以牟利,有恃无恐据公众利益于私囊,此种人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其三为先勤勉而后蜕变者,正襟危坐于其外,假公济私于其内,此种人一经蜕变,为祸巨大。穷根究柢,盖因内心之追名逐利也。

  虽人之初性本善,然人长成习相远。人之欲望,身心所求,伴随终生,概莫能外。欲求引致行为,行为引致结果,皆源自本性焉。天地生万物,万物属天地,人类享用天地资源以生存,利用天地资源在发现发明中提升生存质量,而时下“交情同市道,利欲相纷纶”,不知“人世自今古,清辉照无垠”。古人有云: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古人又云: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上下五千年,同类间不乏用兵亦不乏为生存而抗争,以致无数生灵涂炭。利令智昏,恶由心生,穷根究柢,利益所驱使、资源争夺焉。

  然,玄黄浩荡向前,世界终归大同,人类总要前行,尽管相融相合其路漫漫,于上下求索中终发现亟需转换目光重启思维以求根柢认识之转变。为君为王,当为天下众生谋;为官为政,当返璞归真,重塑仆德,担仆众之任,履仆众之责。是故怀天下以实干,弃己利而清廉,强以扶弱,弱以奋发,同心同德,携手共建。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寸心不昧,方明身正法也。

  从苍穹宇宙看地球,地球也只不过小小寰球而已。因此天地不仁最仁,以万物为刍狗,以人为最伟大,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地球上唯有人类是最有意识、最肯动脑、最能创造的灵长,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微乎其微、微不足道。那么,通过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同类间守望相助、共同创造,维护人类自身的命运,也是个基本的常识。为什么人类有史以来总有同类相残的事呢?为什么总有人以残害同类为能呢?为什么总有人不明白自然法则中和合为贵的道理呢?也许是止步在丛林中还没有进化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