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鼎”纹饰探秘


  “洛阳鼎”纹饰探秘

 

 

1977年,在洛阳北窑曾出土有一件青铜方鼎,经测年确定为西周初年所铸造,属于西周的“开国鼎”,如今称为“洛阳鼎”。

 

 

 

 

这尊青铜鼎上面文饰是“头上有双角,圆睁的大眼,厚厚的嘴唇,口中有牙”,被文物部门定名为“饕餮纹铜方鼎”,又称为“兽面纹方鼎”。这个“兽面”两侧,有两条头朝下的龙。底纹是回旋状的雷云纹。

由于这尊西周方鼎出土于洛阳,深受洛阳人喜爱,在很多地方把此鼎作为洛阳特有的文化标识艺术品摆放。例如洛阳烟云涧青铜文化广场、洛浦公园、定鼎门广场、洛阳博物馆广场、西关九龙鼎等等。

以洛阳鼎为原型,笔者曾应邀为洛阳某学院设计一尊青铜鼎,在尺寸上考虑以有益于学院大厦阴阳谐调、风水畅通为原则。在鼎的外观颜色方面,不用那种阴气较重的灰黑色和绿锈色,而创新选用青中带黑蓝的色泽,这是第一次在为学校用的青铜鼎上设计上釆用这种青蓝色的颜色,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鼎上的神牛和天龙图案,特意突出眼晴、角、吻的金铜色轮廓,更彰显其神秘、神圣和威严形象。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神农文化、炎黄文化、龙凤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万年以来的历史看,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一脉传承永不衰败,原因是她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洛阳鼎上的两条自天而降的云龙,护卫在“兽面”左右两旁,可见这个“兽面”是何等尊贵!

 

 

笔者仔细观察这个所谓的“兽面”,认为是牛的正视图案。牛在上古被作为神农氏的代称,在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

神农氏被描绘为人身牛首,载于《帝王世纪》:“神农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神农炎帝。人身牛首”。

神农母有蟜氏的老家在洛阳西北涧水流域的平逢山,《山海经中次六经》记曰:“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文中所说的“骄虫神”,指有蟜氏。平逢之山,在谷水(涧河)两岸,南望伊洛,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谷涧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著名的仰韶遗址和王湾遗址就在此地东西两边)。

不仅是神农母家在此,黄帝的母家也在这里,《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神农炎帝。”《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蟜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承庖羲之本,故号神农”。

从这些历史文献对有关神农的记述,使我们知道,古都洛阳的文化底蕴是多么的深厚。洛阳是神农母家有嬌氏的故里,西周开国定鼎洛阳,在青铜鼎上用神牛和龙作主图,就是特意为了纪念农业科技先贤神农的功绩,所以原称“兽面”不对,应称为西周开国“神农龙鼎”。

周王朝之所以要鼎立中原、鼎立河洛,是周武王伐商胜利后,认为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四方朝贡道里均”,决定定都洛阳。据《尚书.周书》和《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为了确定洛阳都城的具体位置,周召二公秉承周武王和周成王之意,卜定“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瀍水东亦惟洛食。”“勿远天室”,营建周王城,“如武王之意”,定九鼎于洛阳。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北窑发掘出土这尊西周方鼎,虽然不属于“九鼎”之列,但属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开国鼎”,周周正正、落落大方、稳重大气,是周王朝初期青铜礼器的经典代表。鼎上纹饰内涵独一无二。鼎的四面主图是神牛图案,是纪念、祭祀神农氏的青铜器。威严正气,是洛阳当之无愧的文化标志。

神农是华夏三皇之一,农耕技术和中草药中医药的发明者。大家都熟知神农尝百草,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的功绩。神农历来被农业、医馆、药行等视为守护神。

洛阳这尊“神农龙鼎”上的神牛首两边,是自天而降的两条神龙,寓意“福自天来”。与西周时期的“何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福自天,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相印证。底纹的回旋雷云纹,寓意“龙从云,风调雨顺”。

关于神农氏的功绩功德,实在是显赫无比,神农氏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也的确是当之无愧。《史记》载:“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易·系辞》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淮南子》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教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唐《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感神龙而生,号历山氏,又曰烈山氏。民有疾,未知药石,神农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修其德,琴五弦。”宋代《通志》载:神农尝百药之时,皆口尝而身试之,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其所得三百六十物,后世承传为书,谓之《神农本草》。”

神农氏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神农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有蟜氏安登(亦称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

 

 

 

 

 

 

 

  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东南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位于华山东方约四十余公里,周王城中轴线向南延长线上。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被称为“神农龍”。

 

 

第四代神农上皇名叫“明”,是中国酒的首创者。晋《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亦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洛阳南伊川葛寨镇有上皇古泉,位于九皋天室山麓,第四代神农氏炎帝帝明在此创立中国最早的酒“上皇酒”。

 

 

 

 

 

 

《易.系辞》曰:雲从龍。飛龍在天。《说文解字》:“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神农文化、炎黄文化、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干年来传承不断,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故宫向来访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文化,说"我们是龙的传人”。习近平主席讲:“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8日下午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来源央视新闻2017年11月8日)

中华先民尊崇神农氏,赋予了龙与天地沟通和统一的本领。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的神农、炎黄和龙文化形象,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由此可见,洛阳这尊西周开国青铜鼎,用神牛和龙为主图,真是匠心独具,意义非凡。因而笔者呼吁,今后不要再用“兽面纹方鼎”来称呼这尊国之重器,而应称为:“西周洛阳鼎”或“洛阳神农龙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