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九塞之荆阮关
中条山客
天下名关多矣!在冷兵器时代,各国各地无不利用其地理天险修关构隘,以最小的成本保护其领土财产与人民。尤其是进入春秋战国后,王权软弱,各路诸侯纷纷崛起,纷争不断,在华夏大地上修建了许多名关险隘。比较有名气的如函谷关、方城关、雁门关,居庸关、大汾关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名关的认识也不同,就如同我们今天对古关的看法,除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外还有多少人认可它的军事作用呢?
因此,选列华夏九塞颇具争议。好在汉语中的“九”就有数量众多之意。最早出现“天下九塞”的是那本传奇古籍《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门客编写的奇书。《吕氏春秋·有始篇》中讲:“何谓九塞 ? 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函、井、令疵、句注、居庸。”
今天我们说说荆阮关。
荆阮关,即今天河北的紫荆关,地理位置在河北省易县城西四十千米的紫荆岭上。是华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是太行八陉中的第七陉(xíng,山脉中断的地方)。
关城东为万仞山,千岭耸立,峭壁悬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谷宽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黄土岭,背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内。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有“畿辅第一雄关”之称。
紫荆关有三道关门:第一道关门,建在今坡下村的峡谷中。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门前有营房、庙宇各一座;第二道门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门之东壁上镶嵌石碑两块;一为荆坡道人所作"重修紫荆关盘道记";二为明参将韩光所作的七律诗。门外西坡上还有清康熙御笔"天子阅武处"碑碣一通。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第三道门又称南门,但坐东朝南,券上嵌有"紫塞金城"四字。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北门有瓮城,里面券紫荆关遗址(12张)上有"表里山河"匾额。北门面东,门额题字共两层,上层题"河山带砺",上款为"万历丁亥夏",下款为"聊城傅光宅书",下层题 "紫荆关"。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古代文人描述这里是"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的"紫塞金城"。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宋、金时名金坡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佑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八路军军民抗击日伪的主战场。
今天的张石高速公路(张家口至石家庄)从紫荆关穿过。可以从紫荆关镇收费站下去游览古关紫塞金城。
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