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 崇山峻岭中走出一代名臣李光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寻访一代名臣李光地出生地和故居
曾祥裕 曾海亮

冬日的安溪崇山峻岭中雾气蒙蒙,曾祥裕率弟子翻山越岭,寻访一代名臣李光地出生地和故居。
李光地是我国明代一位有才干和见识的名臣,曾任直隶巡抚、兵部侍郎、吏部尚书,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718年卒于位,享年77岁。
他比康熙大12岁,当政时,曾提出一些正确的策略,建树颇多,对当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和治理河患的政绩。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他为官期间,政绩显著,贡献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李光地病逝后,康熙谕诸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
李光地学识渊博,强调“读书最怕是无疑”,主张学者要务实,被誉为闽学派领袖。
怀着仰慕之心,我们深入福建安溪山乡村,寻访到了李光地出生地。
据安溪易友介绍,李光地1642年出生于安溪县祥华乡祥华村。
他热情引领我们从安溪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沿着盘山公路缓缓行驶到祥华乡祥华村。
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群山环抱,李光地出生地住宅在车站后面,但房子荡然无存。
我们从形法上观察了一下地理环境,其遗址位于一金星山下,坐癸兼子,后龙从东方发脉,几十米朝应有案,上堂水流入丁未宫位。
李光地取名有传奇色彩。
传说李光地母亲怀孕时回娘家,一天晚上突然要临产,因当时风俗习惯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李光地母亲的娘家生怕在屋内生孩子会抢去风水,于是就要李光地母亲在房后露天一棵高大的茶树下生产。临产时“天地有灵”,地上冒出闪光照亮着,故取名李光地。李光地生在茶树下,从小就爱喝茶(铁观音)并赠送铁观音茶给皇帝,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他能活到76岁,也算是长寿之人。

李光地出生地住宅成了废墟,固然令人遗憾,但所幸李光地在闽度过少年求学时光生活的故居,位于安溪湖头镇的中山街,这个是李光地的祖先在明代的时候修建而成,在清初之时德李光地重建扩修,也被称为“大宗祠堂”。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书文。厅堂悬挂着“谟明弼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故居主人不平凡的历史。
现在这“旧衙”并没有得到很好保护。
而李光地的府邸为“新衙”,古厝很是气派,其大厅内悬挂着“夹辅高风”的牌匾,这是康熙为表彰李光地所赐的牌匾,意喻着李光地德才兼备,风格高尚是辅佐朝政的贤才之人。
“新衙”本有五进,但文革时期曾得到破坏,变得不完整,但就整体而言保存尚且完好。
且说李光地故居由“新衙”和“旧衙”,传说这两个地方均不是自己修建的,而是因为李光地曾帮助过拉哈达,拉哈达为了报答李光地便照着闽南建筑风格建了这华丽的宅子,并赠送给李光地的。

据传“新衙”则是说李光地的夫人偷建成的,是用李光地省下来的钱财建成的,但因李光地为官清明,对此行为十分愤怒,多次回乡并未居住于此。
新衙,又名昌佑堂,位于湖头镇湖二村,为五进大平屋,双护厝,有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还建接官亭和报房。
此地还有李光地读书的学堂,本因榕树成荫为“榕树学堂”,后雍正改名为“贤良祠”。
湖头李光地故居明堂大,靠山秀峰如屏。这个选址据说是李光地祖先聘请风水名师确定的坐向坐癸兼子。
想当年,李光地祖先从高山往平洋处迁徙,也是为子孙后代谋求较好的教育资源和便利的交通环境。
据介绍,李光地还有3个弟弟,至今还保留着二衙、三衙、四衙等明清建筑。
李光地的孙侄后裔则另建有民居,整个湖头在明清出仕的进士举人如雨后春笋,达70余人之多,难怪称为“湖李望族”“官宦世家”。
值得一提的是,李光地自建的榕村书屋选址在半山腰,山林葱葱,好一处幽静之地。
据史传,李光地后来官居相位,但朝中大臣徐乾学一伙小人常常挑拨是非,诬陷李光地。李光地多次向康熙皇帝请求告老,康熙不准,后来便以老母“水土不服”为由,要送回老家,康熙才准假。
李光地回到湖头故里,在榕树成荫的僻静地方建一座榕村书屋,常在这里会友、讲学,至今遗迹犹存。
后来李光地又在龙贵山成云洞建筑一座成云精舍,在里面读书,过着隐居生活。
(温馨提示:冬季大脑进补学风水,风水源头在赣州。曾祥裕应易友之需,将在11月下旬和12月中旬,在赣州古城举办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报名热线电话及微信号1376630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