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逢六感赋
白雪皑皑初季冬,
花甲六六老鹤童;
游走东南与西北,
吟唱翠竹和苍松。
大江长歌星月空,
小酌细品夕阳红;
平安路上少歇脚,
百岁健康不是梦!
腊月诗意浓
古代文人对腊月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描绘腊月的诗词有很多。“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这是晋代诗人裴秀的《大腊》,描绘了人们在闲冬腊月,摆上酒肉祭祀、感谢百神福佑万事成功的场景,把腊月祭祀和会饮的盛况刻画得淋漓尽致。
唐诗中描写腊月的诗词有很多,如杜甫在《腊日》一诗中写道:“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人有幸参加腊日的一次朝会,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似乎看到草已萌,柳已绿,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表达了诗人十分欢欣的心情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 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虽重点写的不是腊月,但却表现了腊月的一些特点。骏马在寒冬腊月无草可食,饥肠辘辘,只能到白雪覆盖的土里寻找草根,这时连草根都变成了甜的,就算是碰到了带刺的蒺藜,也要把它吃掉。
宋代诗人赵崇嶓《腊月》写到:腊月二十五,人家拔旧年。山人无可祷,睡着不知天。陆游有多首诗写到腊月,如《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云:“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的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又如陆游的一首《腊月》诗:“今冬少霜雪,腊月厌重裘。渐动园林兴,顿宽薪炭忧。山陂泉脉活,村市柳枝柔。春饼吾何患,嘉蔬日可求。”腊月里厚毛皮衣已经穿不住了,越来越喜欢到园林中去走走,不用担心木炭之类不够用。此诗每句都是白话、实话。句句应景,随读随知。随知随忘,如雪落水,即落即消。全诗平淡到几乎无痕,但那水知道,有雪来过,生命的温度与湿度俱在。
在有关腊月的民风民俗中,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首《祭灶词》广为流传:“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求利市归来兮。”全诗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祭灶祈求合家平安的景象,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了,除夕讲究合家团圆。关于除夕团圆的古诗不少:最著名的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唐·高适《除夜作》也是名篇: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还有唐·张说《钦州守岁》: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还有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唐代诗人史青的《除夕》诗云:“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皆写得俊逸平淡,但真情朴质,读来非常感人。明代才子文征明的《除夕》诗云:“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足见其惜时奋进之意。
令人最感兴味的,是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时,还写出自己那老当益壮心情的《除夕》诗,诗云:“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赵老守岁达旦,心里萌动一股活力,明年要与时俱进,创造人生的新辉煌。
此外,苏东坡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将欢聚守岁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如今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习俗,男女老少欢聚一起守岁。
而作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守岁》诗中写道:“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写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豪华欢乐情景。唐代诗人杜审言也写有一首《守岁》诗:“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阀星河低拂时,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观赏寄春前。”唐代诗人张说有《钦州守岁》诗:“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诗人杜甫以“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诗句来描写守岁的情景。诗人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流露了深沉的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古今文人皆认为,虚掷光阴就是浪费生命,应把握现在而勿幻想将来。北宋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人强烈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今日品读,仍有醒世警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