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这一学期(52):“喝彩”


 疫情中的这一学期(52):“喝彩”

2020-6-29

看了一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法国联合拍摄的电影,“喝彩”,拉扎·裘德导演,2015年出品。

“喝彩”——Aferim——人们见面打招呼的问候语,表达赞赏,相当于说“好样的”。

故事发生在1835年的罗马尼亚。

康斯坦丁父子——我们姑且叫他们老康和小康——是警察,受命去追捕一个吉普赛人卡芬,他是个农奴,偷了主任的钱包,逃跑了。

老康五十来岁,魁梧而豪爽的样子,大嗓门,喜欢讲大道理,评论时政,感慨人生。总是滔滔不绝,唠唠叨叨。小康像个大学毕业生,他年轻而单薄,勤快,听话,有些腼腆。

康斯坦丁父子去修道院找卡芬,因为卡芬的姐姐在那里。

老康揪住卡芬姐姐的头发,打她,踢她,她很可怜。

老康向一群人宣布谁说出卡芬的下落可以得到奖赏。一男子说卡芬在河流的上游,跟吉普赛淘金者在一起。老康很满意这个消息,但没有履行自己刚才给奖赏的承诺。

康斯坦丁父子在山上遇到了神父。老康似乎不太喜欢神父,私下说神父的身边总是围着一群魔鬼。不过,看到神父的马车陷在坑里,他还是主动停下帮忙。

老康跟神父说起吉普赛人。他说,吉普赛人都是小偷,他们到处流窜,偷窃,传播疾病。他问神父——“吉普赛人究竟是人类的产物还是魔鬼的化身?”

神父说,吉普赛人也是人,只不过他们生来就是奴隶。

神父接着讲了一大通对世界各地人的不同判断——

犹太人善于欺骗

土耳其人喜欢害人

罗马尼亚人热爱别人,尊重别人

希伯来人热爱读书

希腊人热爱演讲

阿拉伯人注重礼仪

德国人喜欢抽烟

匈牙利人喜欢美食

俄罗斯人喜欢喝酒

英格兰人喜欢思考

法国人喜欢时尚

美国人很懒惰

切尔克斯人喜欢穿蕾丝

意大利人喜欢撒谎

塞尔维亚人喜欢作弊

吉普赛人喜欢吹吹打打

……

告别神父,逆流而上,见到一群淘金的吉普赛人。

老康耀武扬威。恐吓,追逐,殴打他们,威胁他们供出卡芬。吉普赛人告诉他们,卡芬离开这里,到河流的更上游去了。老康接受了吉普赛人贿赂的金子。

进入树林。有战斗和杀戮的现场,有被剥光衣服被砍翻在地的尸体。小康看见还有人在动,老康催促赶快离开,少管闲事。

在沼泽地,有吉普赛人在捞鱼。老康买了两条,给了很少的一点钱,等于是强买。

碰到邻县巡逻的警察,给了钱,才被允许进入抓人,还提供了卡芬落脚点的信息。

果然抓到了卡芬,他藏在一户罗马尼亚人家里,做奴隶;

顺便抓到一个吉普赛少年,叫黑球。黑球也是逃出来的,他原先的主人是位商人,心狠手辣,打死了黑球的哥哥,黑球就逃出来了。黑球害怕回到原先主人家里,害怕会被打死,他愿意做康斯坦丁的奴隶。老康没有收留他,路过集市的时候将他卖了。

卡芬被横放在马背上,驮在老康的前面,手被绑着,脚上了木枷。

卡芬不是小偷。他原先在贵族家里做奴隶,很受赏识,跟着主人去过欧洲很多大城市,很有些见识。女主人勾引他干羞羞的事,被养马的奴隶看到,主人要杀他,他就逃走了。主人悬赏抓他,就说他偷了钱包。

晚上,一行三人住在旅馆。康家父子喝酒,唱歌。卡芬被绑着,坐在一边。有时候,老康会给他点东西吃,还给他酒喝。老康是个仗义的男人。

卡芬哀求老康不要送他回去,他会被打死的。小康也同情卡芬,为他说情。老康不同意。一是他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二来也是为了赏金。不过他承诺会说服夫人承担责任,以减轻对卡芬的责罚。

到了贵族家,老康先去见了夫人。夫人被丈夫殴打,躺在床上。老康说服了夫人,要她承担责任。

贵族回来了。他有个年轻漂亮娇滴滴的小妾。

贵族要严惩卡芬。贵族夫人求情,卡芬的老婆求情,老康也求情。老康因为多管闲事被贵族打了个耳刮子。老康一直是威武跋扈的,在贵族面前却也低眉顺目。

最后,贵族割了卡芬的睾丸,游街,将他老婆卖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1835年。那时候的罗马尼亚还对吉普赛人实施奴隶制度。这部影片很有意思。除了“巴黎圣母院”之外,这是第二次看到吉普赛人的银幕形象。这部影片是对奴隶制度的控诉,也是对奴隶制度废除之前罗马尼亚吉普赛人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的生动展现。

尽管反映的是奴隶的悲惨命运,因为有老康咋咋呼呼活灵活现的表演,一点不觉得沉闷和压抑。这个片子的黑白色调,似乎是为了体现旧时代的风情。

这部电影反映的那个时代之后二十年,罗马尼亚废除了对吉普赛人的奴隶制;而此事过后一百年的纳粹时期,吉普赛人与犹太人一道遭到了希特勒的屠杀。战后犹太人主宰着西方的金融和文化,一直通过各种艺术作品控诉纳粹,为本民族伸冤,而同样遭受屠杀的吉普赛人则没有自己的声音。一直到现在,吉普赛人还在被西方主流文化妖魔化。

老康问神父的那个问题,现在还有人当成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