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潭日记120:杜甫诗外别有事在
晏弘
《新唐书》记载:杜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此论未免过于官本位,论资排辈,大有“野无遗贤”之荒谬。杜甫终其一生仕途失意,颠沛流离中,位卑却忧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沉郁顿挫,真情感人,深知民间疾苦,渴望仁政,诗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又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不忘初心,忧国忧民,将个人安危利害置之度外,真正做到了“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乃名门之后,祖父杜审言就是著名诗人,杜甫年少好学,7岁能赋诗,也很贪玩,健如黄牛犊,“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15岁前后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看过公孙大娘的舞,听过李龟年的歌,欣赏过吴道子的画,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书法家李邕屈尊专程来访。20岁左右漫游吴越、齐赵之地,跟随在兖州做司马的父亲过了五六年的裘马轻狂的快意日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气正当其时。33岁时,在洛阳与唐明皇赐金放还的李白邂逅,两人相见恨晚,同游河南开封、商丘之地。第二年,在齐鲁再次与李白相遇,杜甫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回赠:“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结下深厚友谊,互相以诗相赠,成就文坛佳话。杜甫举进士不第,困守长安十年,郁闷之极。44岁时正值“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押送长安,与同被俘的王维囚禁在一起,因为官职太小,并未严加看管,他伺机逃往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新立的唐肃宗,被授为左拾遗,偏偏杜甫为了营救被人犯事连累的宰相房琯,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触怒了唐肃宗,遭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以后一直迁谪,在蜀地漂泊期间,写下许多名篇,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59岁时,病死在从长沙到岳阳的小船上。《新唐书》说杜甫在战乱中流落洞庭湖一带,正值南方水灾急于归家,十天没有进食,当地县令开船相迎,送来牛肉白酒,杜甫饿极,大块朵颐,兀然醉倒,食饱胀死。呜呼哀哉!
杜甫的诗歌成就与李白并列,世称“李杜”,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但杜甫在世及死后相当一段时间,有人贬称杜甫为“村夫子”,苏东坡写文为杜甫正名,对其诗歌、人品予以高度评价,分析认为杜甫有报效君国之志,也有遁世悟道之心(有诗《幽人》、《谒文公上方》为证),进亦忧,退亦忧,身处江湖之远,穷愁潦倒落寞,空有一腔热血,无奈付诸文字,苏东坡说:“子美诗外别有事在也”。
我读杜甫,扼腕三叹,仰其高才,哀其不幸。有诗相赠:
落拓江湖不由己,空负凌云万丈志。纵酒放歌浪迹里,哀我民生叹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