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原因,很多孩子还在家上网课呢,这也让孩子有了更多机会接触网络和游戏,由于对游戏支付问题的模糊认识,让家长的网银处于危险地带。
南京市民时先生反映:
3月16号早晨,他的支付宝账号、银行卡在短短14分钟内,被刷掉70多笔总计4万多元的消费。消费记录显示,全是在"和平精英",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吃鸡"游戏里买的游戏点券。
从账单的详细信息中可以看出,这些扣款每一笔都是648元,分别从时先生的支付宝花呗、余额、绑定银行卡扣除,总金额大概四万五千元,在短短的14分钟时间里,分别通过70多笔订单扣取。
时先生说,自己从来不打游戏,但有一部空闲的苹果手机给10岁女儿上网课用。一问,原来是女儿下载了"和平精英",点击购买了游戏点券,648元是标价最高的点券套餐。
女儿说,时先生的苹果支付密码比较简单,被她猜了出来。不过在点击购买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这需要花钱。时先生的女儿告诉记者,她以为领取这些点券花的是虚拟货币。
处理结果:
新闻播出后,5月1日,游戏平台主动联系了学生家长时先生,经核实协商,最终同意退还70%费用。剩下30%的费用由苹果公司收取的费用,则需另找苹果公司协商。
从双方的通话录音中可得知,苹果客服在这件事上态度异常坚决,不管时先生这边给出什么理由或证据都只有一句“不能退款”作为答复。
法律规定:
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网络游戏平台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时段、时长、付费情况进行了具体规定。
其中规定,在付费服务方面,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所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未成年人在游戏内进行大额充值不属于“纯获利行为”,也与不是“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父母拒绝追认的话,应属于无效行为,家长有权要求游戏运营商退款。
反思:
对孩子的游戏控制要绝对控制吗?
中教数据库小编认为,不能,或者说是,不可能。
互联网时代上网、打游戏游戏很普遍了,别说不让孩子去玩,就是不让父母去玩也是一件挺难的事儿。中教数据库小编认为,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使用手机的时间,适当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其次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篮球、围棋等,适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减少孩子对网络和游戏的依赖。
另外,作为父母也应当反思一下自己行为是否得当,是否起到了一个正确的榜样作用。因为很多父母因为嫌孩子“麻烦”,于是直接把手机给孩子玩,以此换的一时的安静时光,也许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个习惯,状况逐渐演变为,ta离得开家长却离不开手机的状况,
所以大多时候,孩子的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作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