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中华家风之“耕读文化”


 王先琳:中华家风之“耕读文化”


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家庭文化。家文化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家风”,另一个是“家规”;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孝向善;家文化的基础是尊老爱幼。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

“家风”即“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家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关系,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

“家风”是家文化的体现,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文化”现象,“家风”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

“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家风”对家庭成员生活在其中,其思想行为,要受到必要的制约。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其言行举止,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对家庭中可塑性很强的年幼一代的成长、发展,家风甚至能够起着“形塑”的作用。

家风还有两个要点: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

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是中华民族传统家文化的精髄!

所谓耕读传家,耕指耕田务农,读指读书学习,传家指一代一代传下去。耕读传家的意思是:做良民,爱劳动,懂礼仪;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可不是做官,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耕读传家、 晴耕雨读、半耕半读、亦耕亦读, 也是中国文人墨客们喜爱和歌咏的一种生活方式, 更是历朝历代名人逸士推崇和秉持的家风遗训,被写进各种宝典,得以流传。并自诩“耕读之家”,把“耕读传家”“半耕半读”的匾额书刻于门楣之上,以示传承耕读精神,并形成了中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经久不衰的“耕读文化”。

古代很多名士的家训都包含着“耕读传家”。隐居于陋巷小庐的清人理学名儒张履祥,在其《训子语》一书中,谆谆告诫后人“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虽肄《诗》《书》,不可不令知稼穑之事;虽秉耒耜,不可不令知《诗》《书》之义”,要守耕读,尽职分。鞠恭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看起来不闻世事,实则勤学苦读,等待明君贤主。“耕读莫懒,起家之本;字纸莫弃,世间之宝”,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家训。

古代很多名士也以耕读生活为人生的理想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最为妇孺皆知的,就是我国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恪守气节,辞官归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过着亦耕亦读的生活。清人王永彬在修身奇书《围炉夜话》里也谈到:“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要亲自劳动,自耕自食。

晚清重臣,湘军著名将领,清末洋务派首领,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左宗棠也是耕读传家”的践行者。左公官历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管理兵部事务兼总理衙门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逝世后追赠太傅,谥号文襄。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左公不仅自己出类拔萃,而且还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左宗棠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左宗棠家书和其题写的楹联匾额以及留下的警示劝诫名言等。现流传下来的左宗棠家书有163封,是他在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写给夫人、仲兄、儿女和侄儿们的信札。他在家书中倡导“耕读为本,自立自强”,要求“勤俭持家”,提出“惟崇俭乃能广惠”,并在湘阴左氏宗祠的大门写下一副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其“八字家规”——书(勤读书)、蔬(种蔬菜)、鱼(养鱼)、猪(喂猪)、早(早起)、扫(打扫)、考(祭祀)、宝(善待人)。在他的严厉教导下,左氏家风端肃。时人称赞他:“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

著名学者冯友兰(生于1895年)曾回忆道:(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冯友兰《三松堂自述》)

由上可见,“耕读传家”,是古今有识之士一脉相承的共识。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诚然,中国的老祖宗是这样告诫我们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如果不知道读可省身,耕以致富,则真就会应验了“富不过三代”的铁律,危矣殆矣。

时代在发展,随着农业机器的运用,早已实现了农业大规模的生产。当下,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没有多少人有条件回归自然过田园生活,做不到“亦耕亦读”。其实,所谓“耕读”,更是一种勤奋努力的精神象征,不管是从事脑力劳动或是体力劳动,勤奋耕耘、读书学习,都是不可或缺的致胜法宝。

 总之,“耕读传家”是家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更要切实保护好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公安部《警察实战训练研究》杂志主编、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专家、公安教材《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作者、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